01
買了個空氣炸鍋。說是“廚房神器”,“萬物皆可炸”。
買來后準備炸個雞翅。準備好了腌料,也腌得入味了,信心滿滿。
打開炸鍋。面板上顯示:薯條、牛排、蛋糕、解凍——沒有雞翅或雞腿的選項。
我看著這臺設備,愣了兩秒,打開了小紅書…我一邊翻小紅書一邊疑惑:所以是能炸雞翅的吧?狼狽模樣像極了拿著 iPhone 找出風口,或者用遙控器調洗衣機水溫。
最后我通過一篇筆記知道,自定義設置“時間”和“溫度”的兩個按鈕就行。物理按鍵,跟人是老朋友了。不是 AI,不能智能識別,甚至沒有語音播報,但它很管用。
180 度,15 分鐘,中途翻面。雞翅出爐,金黃噴香,外酥里嫩。成功。
只是我有些恍惚。腦袋里突然出現了「場景」這個詞。于是我想到了另一個故事——噩夢自行車。
02
“噩夢自行車”是在實體產品設計圈的一個說法。是個比喻:某種設計,熱情又蠢笨,想替用戶做好一切,卻剝奪了用戶的自由。
普通自行車的變速器是數字化的:1 擋爬坡、3 擋沖刺、7 擋下坡滑翔。你騎幾圈就懂了,肌肉記憶建立得比思維導圖還快。你知道怎么踩最省力,哪種路用哪個擋。
噩夢自行車不這么想。它很“體貼”:搞出了一堆按鈕,“城市平路”、“林間小道”、“礫石+逆風”、“下坡帶娃”。
聽起來很合理吧?但你騎上去會發現:同時遇上“半坡+砂礫+膝蓋疼”的情況,你該選哪種模式?
它不告訴你檔位原理,只讓你“對號入座”。你成了個蠢孩子,只會按圖索驥,不會活學活用。你忘了自行車的齒輪怎么咬合、鏈條怎么變位,也就忘了怎么自己騎車。
你從一個“懂騎車的人”,變成了一個“等待指令的按鈕用戶”。這時候,車已經不屬于你了。
03
有一款微波爐,有個很蠢的設計,它有一個“爆米花”按鈕。成功幾率大概是:三分之一燒焦,三分之一炸不干凈,還有三分之一剛剛好。
這不叫“用戶體驗”,這叫投骰子。因為每一包玉米花不一樣,牌子不同,大小不同,微波爐的功率也不同。所以,這按鈕的真實含義是:“我來賭一個適合你當前設備和食材的設定,但如果錯了,你別怪我。”
它甚至不如告訴你:“高火 2 分鐘,中間聽聽有沒有‘爆炸聲’停了。”這才是教學模式。它剝奪了我們理解“功率”和“時間”這兩個參數的機會。這就像考試時把公式遮掉,留幾個“快速計算”的答案給你選。
你蒙對了,但你什么都沒學會。
04
這類設計的出發點很溫柔:替你簡化流程,替你預設場景。但它骨子里,其實在說:“你不懂原理,那你按我安排好的來就行。”“你只要知道哪個鍵能解決問題,不用理解過程。”“我比你懂你自己。”
于是你失去了選擇,也失去了試錯機會。
你當然不會因為雞翅失敗一次,就去研究熱空氣對表皮水分的作用;也不會因為爆米花焦了,去琢磨微波和水分子的關系。你只知道哪個鍵“有時候好使”,卻不知道它為什么有時候不好使。
于是你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05
設計產品不是為了代替用戶生活,而是賦予用戶理解生活的能力。唐納德·諾曼在《設計心理學》里說:“可視性,是讓用戶獲得掌控感的第一步。”
說白了,就是:你得讓我看到你是怎么工作的,我才能學會用你。讓人看得懂,才能理解。理解了,才有判斷。判斷了,才有自由。
變速齒輪的切換,是設計暴露。功率和時間的旋鈕,是操作映射。而那些躲在“場景鍵”背后的復雜邏輯——只想你照著按,不希望你看透——那不是為你服務,那是讓你服從。
設計可以傻瓜,但不該把用戶當傻瓜,更不能自己把自己當成傻瓜。
06
我們身邊,越來越多“噩夢產品”。
App 說你需要“AI 總結”,結果你連目錄都不再去看了。 智能音箱只聽得懂“播放周杰倫”,而有人跟你提“北非風情的 fusion jazz”(我亂說的,是不是唬到你了),你或許會當場沉默。
為什么?因為它只會處理預設場景,而你默許了這種方式的存在。就像微波爐的“熱牛奶”按鈕,換個馬克杯都失靈。智能化,成了“標準化”+“不準出界”的組合拳。
這類產品設計師并不是不夠聰明,而是太著急地想替你做決定,忘了你是個可以慢慢學會的人。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也承認自己無法學會。
07
哪怕再智能的設備,也應該保留“逃生通道”: 你不想選模式時,能手動調溫;你不想被推薦時,能自己搜內容;你想深挖功能時,不至于滿眼都是鎖住的高級選項。
哪怕大部分人一生只用最基礎功能,也要給他們一個成長的可能性。這叫“漸進式披露”。就像一個好老師,第一節課帶你過例題,第二節課告訴你原理,第三節課讓你試著自己講一遍。
設計,終究不是取悅。
08
那天烤雞翅的事,我后來跟同事講了,大家都笑了。有人說這鍋真不智能。有人說,幸虧沒這個鍵,不然我就烤不成了。
我心想,其實挺好。它沒幫我,但讓我動手了。讓我理解了熱風循環、雞皮脫水、焦糖化反應。以后再做烤排骨、烤豆腐、烤秋葵,我不怕了。
你說它麻煩?但我換來的是主動權。你說設計該簡單?可別簡單到,連理解的機會都不剩。科技的使命,是讓人更聰明,不是更服從。
好設計,應該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在廚房邊上拍拍你,說:“來,你自己試試。”
前幾天 OpenAI 正式推出 GPT-4o 多模態生圖模式,因為我最近一直在研究 AI,所以也第一時間體驗了。體驗之后更篤定了我之前反復強調的觀點:設計師如果再細究工具、技法,或是所謂的美觀,而忽視業務,那么距離被淘汰確實不遠了。反過來同理,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就去使用這類工具,也是霧里看花。審美好和審美差的人,懂原理和隨意用的人,是不可能產出同樣高質量的東西的。這個道理似乎正好跟今天的文章契合上了。 ?
來源 | 呆呆有理(ID:daidaiul)
作者 | 呆呆本人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