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76年3月30日,萬噸遠洋科學調(diào)查船“向陽紅五號”從廣州港秘密啟航,奔赴南太平洋目標海域,開啟了新中國首次遠洋調(diào)查。此次遠航,橫跨東西半球,航程13800海里,創(chuàng)下了第一次走出中國海、第一次走進太平洋、第一次穿越第一島鏈等多個新中國第一。
20世紀70年代,中國洲際導彈研制進入關鍵階段。隨著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東風五號”導彈全程飛行試驗迫近,一個嚴峻的問題浮出水面:中國境內(nèi)找不到足夠廣闊的靶場。
中國國土東西跨度約5200多公里,南北跨度約5500多公里,無法滿足試驗要求,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必須向浩瀚大洋延伸。
1971年,聯(lián)合國通過《印度洋和平區(qū)決議》,迫使中國將原定印度洋的靶場計劃緊急轉(zhuǎn)向太平洋。美國構筑的“第一島鏈”封鎖線橫亙眼前,遠洋調(diào)查成為了一場隱秘的突圍戰(zhàn)。
貨輪改裝的頂尖調(diào)查船
1970年5月,廣州造船廠接到一項特殊任務:將“長寧號”貨輪改裝成遠洋科學調(diào)查船“向陽紅五號”。改裝總設計師張炳炎回憶:“當時國內(nèi)沒有能滿足要求的遠洋調(diào)查船,而且從有限的資料中查閱國外情況,也沒有見到任何類似的船舶。”
改裝任務異常艱巨,每一個問題都關乎航行的成敗。“在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下,無論到任何海域,中途都不能靠港和進行補給,碰到任何惡劣天氣和海況也不能進港避風。”
“向陽紅五號”
來源 | 央視新聞
張炳炎帶領團隊,憑借扎實的船舶設計經(jīng)驗,逐一攻克技術難關。改裝歷時兩年半,20個專業(yè)實驗室及其大型設備的布局和安裝問題、100個上船人員的生活設施問題、240天的自持力和18000海里的續(xù)航力問題、6000噸壓載和穩(wěn)性調(diào)整問題、抗臺風的計算方法和衡準問題等一系列相關聯(lián)的關鍵技術難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
“‘向陽紅五號’不是一般概念的海洋調(diào)查船,而是專為靶場選擇海域的全面調(diào)查及陸用設備與新研制設備的海上試驗船。”張炳炎這樣評價道。
時任國家海洋局科研人員陳炳鑫說:“這個船從總噸位、抗風力、自持力等等方面,應該說在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條科學考察船都不如它。”
組建遠洋科考隊
遠洋調(diào)查需要組建一支專業(yè)思想過硬的遠洋科考隊。為此,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科研工作人員,被神秘調(diào)往北京。
來自新疆和田的氣象預報員梁鳳森,于1970年9月接到調(diào)令,要求他10月1日趕到北京總參氣象局報到。
“就是某年某月你到北京什么地方報到,我問他干什么,他說我們不知道,反正叫你去報到。”來自海軍舟山基地,時任基地氣象臺副臺長的李永科回憶道。
1976年3月30日,“向陽紅五號”啟航時,船艙內(nèi),一場特殊的誓師大會正在舉行。各部門代表依次宣讀決心書,個人代表紛紛發(fā)言,立志完成任務,掌聲與口號聲震得艙壁嗡嗡作響。
首次遠洋調(diào)查誓師大會
來源 | 央視新聞
其實,船上幾乎所有人員都沒有遠洋調(diào)查的經(jīng)驗,對浩瀚的太平洋充滿未知。出發(fā)前,甚至有人寫好了遺書。
在太平洋上放氣球
朱章華在船上擔任探空組組長,負責獲取至關重要的高空氣象資料,任務艱巨且充滿挑戰(zhàn)。“放氣球有兩個要求:準點,還要放得高。越高,數(shù)據(jù)越多。”然而在太平洋上,大風暴雨常常使簡單的動作舉步維艱。
科研人員在“向陽紅五號”調(diào)查船甲板上工作
來源 | 央視新聞
“氣球很容易破,下面還掛著儀器,儀器壞了,信號就沒了。”朱章華說,面對困難,大家出主意、想辦法,不斷改進放球方法。
他們用臉盆盛滿煤油,將球皮像洗衣服一樣浸泡搓洗后晾干。“這樣放上去的時候水汽就不會凝結在球上,不結冰。”
在海上暴風雨和對流層低溫的雙重考驗下,探空組堅持每日兩次釋放氣球,將探空氣球送至2萬多米高空,連續(xù)不斷的信號聲仿佛是勝利的凱歌。
最終,他們收獲了9000余個高空氣象數(shù)據(jù),為導彈試驗提供了數(shù)據(jù)支撐。
為洲際導彈選定靶場
1976年5月,科考船隊載著滿滿的收獲勝利歸來。此次遠洋調(diào)查歷時50多天,航線創(chuàng)當時之最,獲得了水文、氣象、化學、重力、地質(zhì)等一系列重要數(shù)據(jù),為科學家研判選定靶場位置提供了根本支撐。
在此之后,“向陽紅五號”又進行了三次遠洋調(diào)查。
1978年5月,“向陽紅五號”四次遠洋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化作洲際導彈的“眼睛”——國防科委最終將靶心鎖定于東經(jīng)171°33′、南緯7°0′。
“向陽紅五號”首次遠航創(chuàng)下多個“新中國第一”:首次穿越島鏈、首次進入太平洋、首次完成跨半球科考。
1979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發(fā)布命令,表彰“向陽紅五號”科考船隊四進太平洋的突出貢獻,并記集體二等功。這是和平年代人民海軍給予一艘大型艦船的最高獎勵。
如今,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膠片檔案里,仍保存著這一國家行動的珍貴膠片檔案。曾經(jīng)“絕密”的檔案資料,代表著一個民族向深藍進發(fā)的決絕斗志。遠洋調(diào)查,不僅是科研工作者在測繪海洋,更在測繪一個國家的未來坐標系。
參考文獻:
[1]風雨兼程向大洋[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1-7-14.
[2]《國家記憶》東風五號傳奇 絕密向陽紅[OL].央視網(wǎng),2024-08-27.
[3]百年瞬間丨新中國首次遠洋科學調(diào)查[OL].央視新聞,2021-03-30.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