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謀:既然經商自由,那么斷絕與李嘉誠的合作鏈、資金鏈也是自由
來而不往非禮也,是中國的禮學,也可以理解為陽謀。
當年日本在爭議海域偷摸修建島礁,中國去聯合國提抗議,提案被多數國家駁回。中國不聲不響,自己也在南海修了島礁,規模遠遠超過日本。
其他國家提了抗議,中國平靜地搬出日本來做例子。既然日本可以,那么同理中國也可以。英美等國吃了啞巴虧,沉默不做聲了。
跟中國人玩謀略,真是要吃大虧的。因為這個國家內部斗了五千年,各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堪稱人類謀略史的集大成者。
李嘉誠賣港口這個事,可以看到,在正面戰線上,《大公報》的調門越來越高,作用力卻越來越小。
各種支持李氏的觀點,核心點只有一個:經商自由。商人只需要牟利就好了,別的不需要考慮那么多。
甚至社會責任也是可有可無的。
得,一步之差,從個人自由散漫,掉到歷史虛無主義去了。
我中華商業文明情何以堪,如果商業還算是文明的一部分的話。
我個人不喜歡就個別論點展開爭論。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他的價值觀受到原生家庭和環境的業力影響,容易形成定式。
我的核心觀點是,某個舉動,你提倡你執行,我也能提倡我也能對等執行。此時原教旨提出者不能反對,否則立刻證明你是雙標,我立刻翻臉,推翻你的權威。
拿李氏這個操作方式來舉例,李家提出“經商自由”,我的資產可以賣給任何一個出價者,只要價格滿意即可。
我無需考慮超乎商業利益之外的國家利益。
李氏集團最擅長的策略是“囤地”,通過與政府的良好關系,低價購地后,在本地銀行高評高貸,結合客戶預購款、建筑供應商押款,三者結合套出絕大部分購地款后(房地產商的常規操作),繼續轉投其他地塊。
這種操作有什么技術含金量?無非是特殊年代、特殊政商關系的產物罷了。
成都是長實集團在中國西南最大的囤地中心,我們來看成都的決定。
2004年,長實集團以21.35億元競得成都高新區1980畝地塊,規劃開發南城都匯項目。16年間僅完成六期建設,剩余6000套房源長期囤積。
2020年7月,項目以78.47億元轉讓,賬面獲利超38億港元。
成都高新區同年實施融資禁令,切斷長實集團在蓉銀行貸款、信托融資渠道。
政策倒逼下,項目最終由禹洲集團與成都瑞卓置業接盤,遺留161套商鋪法拍僅成交4套。
在長實集團滲透率較高的廣東省,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地,多年來一直有媒體反映該集團囤地舉措。廣東省內部整頓囤地,東莞開出了最大一筆罰單7915萬元,就是指向長實集團的樓盤。
此外,在北京、上海、南京、長春、大連、武漢等城市,長實集團及和記黃埔旗下的項目均不同程度的疑似閑置。這些項目大多存在開發周期長、開發進度緩慢等問題,有的甚至在拿地多年后仍未開工。
李嘉誠利用金融鏈條,套期、掉期玩法昭然若揭。一邊吃你金融鏈條的紅利,一邊賣關鍵港口以資敵國。
他做一個中國人立場很曖昧,當一個美國人倒是挺愛國的。
據彭博社3月27日引述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報道,中國要求國有企業暫緩跟與李嘉誠及其家族有關聯的企業開展任何新合作。
上述指示上周應高層官員的要求,向國有企業發出。但現有的合作不受影響。
這些行動都是典型的中國式陽謀:
你可以這樣操辦,我們根據你的邏輯,也可以這么操辦。
你有選擇賣出港口的自由,我們也可以奉行我的自由,即不提供你銀行資金擔保的自由,因為我感到你是個“麻煩人物”、“危險人物”啊,我不愿自身利益因為你而卷入風波受損。
憑什么只有你奉行你的“經商主義”,可以單邊收益;我們根據你李嘉誠的“經商原則”,也可以選擇單邊主義,單邊收益。
銀行貸款可以剔除你這個客戶嗎?當然可以啊。
優勝劣汰,優劣也代表道德品質。大商豪不能脫離大國運。
李家證明了自己的德不匹位,關鍵回合頂不住;大陸吃一塹長一智,資源自然可以流向比你更配得的商業家族,比如霍家。
雙向選擇、彼此淘汰,這也是市場經濟啊。
看雙方對比的力量選擇,看誰給誰更大程度、更大規模的傷害,豈不是更客觀嗎?
走向純粹的力量比拼,不是李家想看到的,也不是國家愿意,只是形勢太險惡,局面過于復雜,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與人心違背始終不是大道,希望李嘉誠老先生懸崖勒馬,把國家囑托、民族利益放在心上,保證晚節不損。
這樣對大家都好。
別搞到雞飛狗跳、滿目瘡痍那一步,大家族都需要傳承的,總該為子孫后代積點口德再積點陰德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