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打卡點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
煙波浩渺的白洋淀上,擁有雄安新區最大的紅色文化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館名“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這九個大字,是由開國上將呂正操老先生親筆題寫的。館內設有14個展廳,主要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白洋淀上的由當地漁民組成的一支抗日武裝隊伍——雁翎隊。他們利用有利的地形,駕小舟出入蘆葦蕩中,神出鬼沒,聲東擊西,輾轉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譜寫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國的凱歌,“雁翎隊”也因此聞名中外。
為什么叫雁翎隊呢?這源于雁翎隊員當時作戰的一種武器,大抬桿。它也是當地老百姓們打獵用的一種土槍,由于經常在水上作戰,槍的信口處容易被水打濕,所以人們就把雁翎也就是大雁的羽毛,插在信口處防水。在作戰勝利返航的時候,他們也常常把駕駛的小船只排列成圍雁打獵時的“人”字形。根據以上兩種原因,這支抗日武裝隊伍被命名為“雁翎隊”。這支驍勇的水上游擊隊,與侵略者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斗爭。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新安城,雁翎隊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利用水上優勢,與敵人交戰70余次,僅犧牲8人,卻擊斃、俘獲了日偽軍近千人,特別是自1939年到1943年的4年中,雁翎隊在35次戰斗中,有16次是一槍未發而制勝,有效阻斷日軍津保水上交通運輸航線,繳獲大量軍火和軍用物資,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雁翎隊的戰績被黨中央所了解,毛澤東主席很形象地稱贊白洋淀雁翎隊為“荷葉軍”。因此在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雁翎隊,是奇兵,端崗樓,像拔蔥。淀頭、劉莊、十方院,眨眼端個干干凈凈。雁翎隊,是天兵,打了伏擊打包運。水路切斷運輸線,旱路擊斃楊文鳳。雁翎隊,子弟兵,白洋淀百姓最歡迎。群眾是水他是魚,魚水相連骨肉情。
如今,館內陳列著豐富、珍貴的歷史照片、圖表、文獻資料、流傳下來的實物,運用多種現代化藝術手段,生動再現了白洋淀雁翎隊神出鬼沒、英勇頑強打擊日寇的生動場面和戰斗歷程。
轉載請注明來源紅色河北。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hshbxcz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