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kin
202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的某個島上發現了一只巨大的擱淺死鯨魚。由于體型太過巨大,無法被移走,所以科學家只好在原地對這只抹香鯨采集樣本,進行研究。
不過,科學家在抹香鯨的皮膚上發現了一些“神秘”痕跡——一串串的圓形吸盤傷痕。
這只擱淺在海灘上的鯨魚身上有一些神秘的圓形傷痕。| DELWP Gippsland
由于皮膚光滑,鯨魚身上的一些明顯痕跡其實是它們的標志性特征,那些傷疤、附屬物往往可以揭示這只鯨魚曾發生過什么,科學家還能從傷痕上區分不同鯨魚。
比如,在1994~1995年的冬天,人們就在比利時和荷蘭的海岸邊發現了共7頭抹香鯨的死亡事件。研究者很快對這些鯨魚進行了尸檢和組織采樣,用于探究它們的死因。
此處發現了共7只擱淺的抹香鯨,研究人員就通過種種綜合的原因推測出了它們的死因。|參考資料1
這些抹香鯨看起來似乎都已經十分瘦弱,原本應該覆蓋在表皮的鯨脂厚度已經很薄了。同樣,身體狀況不佳的鯨魚們身上還有著急性的皮膚潰瘍和病變,口部也已經發炎潰瘍了。而它們被擱淺并沖上岸時,則在皮膚表面造成了擦傷。綜合這些因素,研究者推測這些鯨魚是由于食物不足,導致身體虛弱,又被病毒感染后逐漸死亡的。
2016年,科學家則試圖探究一些鯨魚身上的“神秘彈坑”傷痕。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在南非海域的鯨魚身上有這種凹下去的彈坑一樣的傷口。而且科學家還發現,南極海域生活的鯨魚身上就不會有這種傷口,這也成為了分辨鯨魚種群的一種方法。
鯨魚皮膚標本上展示的這種彈坑狀傷痕。|參考資料2
其形成的原因困擾了科學家多年,有人認為這是鯨魚皮膚上附著的藤壺移位造成了,還有人認為是附著的寄生蟲、微生物感染、七腮鰻的吮吸傷口等等。為了找出真實的原因,科學家從多個方面統計了這些傷痕,包括傷痕總數、受傷的鯨魚社會群體、傷痕部位、鯨魚遷徙路線等。
最終,科學家終于確定出,這種彈坑形的傷痕其實是名為“雪茄達摩鯊”的鯊魚咬的。這種鯊魚十分殘暴,會用銳利的牙齒咬住獵物,然后回轉身體,將肉撕扯下來,就像是“吃餅干”一樣。因此,鯊魚專家也叫它“cookiecutter shark(餅干切割鯊)”。
這種鯊魚的牙齒非常鋒利,能造成彈坑狀的傷痕。|Wiki
這種鯊魚一般生活在熱帶海域,并不在南極洲出沒。因此,一些生活在熱帶海域的鯨魚會在遷徙路線中誤入雪茄達摩鯊的密集生活區,身上也就留下了這些傷痕。
日本鯨類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還從鯨魚頭部的傷痕中發現了雄性鯨魚斗爭的證據。分析發現,在鯨魚頭部的牙齒咬痕,一般出現在大型單身鯨魚頭上,就像是鯨魚“雄性品質”的象征,可能標志著性成熟,以及更強的戰斗力。
雄性鯨魚頭上的牙印,也可以是它們的“戰斗勛章”|參考資料4
鯨魚的傷口,有時也揭示著它們和人類世界的互動。比如它們身上被漁網、繩索等纏繞產生的割傷。緊緊纏繞的漁具有時會留下很深的傷口,甚至將它們的尾鰭割斷。
還有被螺旋槳、船舵這種尖銳物體割傷,就會在皮膚上留下條紋狀的傷口。船舶、船錨撞擊則會留下一些擦傷和挫傷。
這是船的螺旋槳對鯨魚尾鰭造成的割傷| Renée Schoeman
還有一些傷口,則是特定的物種在鯨魚身上留下的痕跡。比如,虎鯨在攻擊其他鯨魚后就會留下標志性的、平行等距的耙痕。
虎鯨攻擊會留下標志性的耙痕。|NOAA Photo Library
而我們開頭提到的圓形吸盤傷痕,其實就是一種標志性的,和海底巨怪——大王酸漿魷打斗過的痕跡。大王酸漿魷這種離奇的海底怪獸,其實就是“克蘇魯”的原型。
一般來說,鯨魚會直接撕碎魷魚,但是大王酸漿魷這種兇猛的海洋生物會直接將其鋸齒狀的吸盤和觸腕刺入抹香鯨的皮膚,也就在它皮膚上留下了標志性的圈圈吸盤狀的疤痕。
在3期《萬物》雜志中,我們就在《神秘的超級海怪》這篇文章里為你介紹了抹香鯨和大王酸漿魷之間的巨獸之戰。
翻開這篇文章,你還將更全面地了解這種神秘動物。它十分神秘、兇猛,甚至成為了科幻作品中的明星。但它的身體上有哪些神奇的結構,又是如何成為兇猛的捕食者的呢?
我們將以圖解的形式,為你生動地呈現大王酸漿魷的真面目!快翻開雜志看看吧!
本期其他文章也同樣精彩!原創文章《海上鋼鐵城堡》將為你介紹海上鉆井平臺,這其中不僅有著鉆井的大機器,還有完備的生活、娛樂、醫療設施,規劃合理的宿舍區,強大的能源供應系統和廢物處理系統。
封面文章《地球2125》會帶來一種設想:如果氣候變化持續下去,100年后的地球會變成什么樣?海平面上升,人類和動物背井離鄉……還有更恐怖的……
還有更多精彩的文章,比如《尋覓太陽系撞擊坑》、《歡迎光臨納米世界》、《堅忍號的沉與浮》……如果你對它們感興趣,不要錯過3期《萬物》雜志!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
2025年《萬物》雜志
現在訂閱全年雜志, 可免費獲贈
萬物全年音頻節目
萬小物印章盲盒???
還有更多好禮等你開啟!
參考資料:
[1]https://pubmed.ncbi.nlm.nih.gov/9476231/
[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824425/
[3]https://ocean.si.edu/ocean-life/invertebrates/giant-squid-sucker-marks
[4]https://www.icrwhale.org/pdf/SC03539-46.pdf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