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街頭的一幕刺痛了公眾的神經(jīng)。一名男子頭破血流染紅衣襟坐在地上,圍觀人群中卻無人敢上前攙扶,最終是一名佩戴紅領(lǐng)巾的小學生挺身而出,用電話手表撥打急救電話并守護傷者直至救援到來。這一極具諷刺意味的場景,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困境:當成年人集體選擇沉默,童真未泯的孩童卻成為了道德燈塔。這場看似偶然的事件,實則是社會信任體系崩塌的必然結(jié)果。
據(jù)視頻顯示,男子蜷縮在血泊中,紙巾散落一地,過往行人駐足觀望卻無人伸出援手。這種集體沉默并非源于人性本惡,而是社會信任危機的具象化呈現(xiàn)。近年來,"扶不扶"的道德難題反復上演,從南京彭宇案到深圳老人倒地無人攙扶致死事件,每一起訛詐案例都在削弱社會信任的根基。當助人可能面臨法律糾紛和經(jīng)濟賠償時,趨利避害的本能讓多數(shù)人選擇明哲保身。
更值得深思的是,這場危機已呈現(xiàn)代際斷層。小學生的挺身而出與成年人的集體退縮形成鮮明對比,折射出道德教育的代際差異。在應(yīng)試教育的框架下,成年人更擅長計算利弊得失,而孩子們尚未被世俗規(guī)則完全馴化,保留著最本真的善意。這種反差猶如一記重錘,敲打著社會價值體系的裂縫。
信任崩塌的背后,是制度保障的缺位與道德成本的失衡。盡管《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現(xiàn)實中助人者仍可能陷入漫長的訴訟程序。
司法實踐中的"和稀泥"判決更是加劇了信任危機。部分案件中,法院基于"公平原則"要求救助人承擔補償責任,這種不問事實的"各打五十大板"做法,讓"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原則形同虛設(shè)。當訛詐成本低于救助成本,理性人自然會選擇自保。
媒體的過度渲染也在推波助瀾。某些媒體為追求眼球效應(yīng),刻意放大"扶人被訛"的極端案例,卻對更多暖心救助事件選擇性失明。這種信息繭房效應(yīng),讓公眾產(chǎn)生"助人即危險"的認知偏差。
然而,我們不能僅僅沉浸在這種悲哀之中。要想破解這個困局,我們必須構(gòu)建一個“不敢訛、愿意扶、主動幫”的制度環(huán)境。完善法律保護體系是關(guān)鍵,對訛詐者實行“舉證倒置”并加大懲處力度,讓那些想要訛詐的人不敢輕易出手。同時,我們也要加強道德教育,重塑社會的價值共識。只有當制度為助人者保駕護航,當?shù)赖陆逃钊肴诵模覀儾拍苷嬲龜[脫“看客心態(tài)”,讓人性的光輝重新灑滿每一個角落。就像該小學生一樣,他的舉動是對社會信任體系的叩問,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鞭策。我們期待著,在未來的危機面前,挺身而出的不再只是孩子,而是每一個心懷善意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