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艦“七天沉沒論”是怎么來的?
2023年夏末,澳大利亞格里菲斯亞洲研究所的軍事專家彼得·萊頓,在悉尼一場智庫論壇上拋出了個讓人瞠目結舌的說法。他站在臺上,語氣斬釘截鐵地宣布:“要是中美之間爆發軍事沖突,中國那艘福建號航母,絕對撐不過7天就得沉到海底。”這
萊頓手里拿著一疊衛星照片,他指著其中一張照片,放大200倍后,福建艦甲板上出現了一條細細的痕跡,看起來像是裂痕。他用手指劃過那塊區域,色差帶大約有2米長。他解釋說,這是艦體應力超標的一個明顯信號。萊頓站得筆直,聲音里帶著點不容置疑的味道,繼續分析道,福建艦作為一艘常規動力航母,一旦投入高強度作戰,電力系統得滿負荷運轉,甚至可能超載,時間一長,艦體結構就會因為疲勞扛不住,裂痕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災難性后果。
這位專家在澳大利亞海軍服役了整整22年,從年輕軍官干到退役少將,履歷扎實得很。1999年,他還參與了東帝汶的維和行動,指揮過艦艇調度,親眼見過戰場上的真刀真槍。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后,他曾公開預測局勢會怎么演變,結果跟現實發展幾乎一模一樣。這次在悉尼,他又拿出了類似的自信,擺出一副“歷史會證明我對”的架勢。
他對著《悉尼先驅晨報》的記者補充了一句:“我不是在危言聳聽,這是基于事實的推演。”記者趕緊把這話記下來,第二天報紙頭條就登了出來,標題直接寫“中國航母7天沉沒?澳專家放狠話”,配圖就是那張放大了200倍的甲板照片。消息傳出去沒多久,網絡上就吵翻了天,有人支持萊頓的分析,說他經驗老道,看問題透徹;也有人覺得他這是故意挑釁,拿放大鏡找茬。
中國專家直接“懟回去”!
彼得·萊頓在悉尼論壇上拋出“福建艦7天沉沒”的驚人論斷后,這話很快傳到了中國,中國海軍研究院的研究員賴岳謙迅速做出反應,登上央視的節目,針對萊頓的指控展開了詳細的反駁。
他拿出一段福建艦的衛星視頻,從頭到尾一幀一幀地拆解,逐個畫面展示給觀眾看。他指出,萊頓在照片中放大200倍標出的所謂“裂痕”,其實根本不是什么艦體結構問題,而是艦載機起降時甲板上濺起的海水在陽光下反射形成的色差帶。這段視頻里,艦載機滑行、起飛的瞬間清晰可見,海水被氣流卷起,灑在甲板上,隨著光線角度變化,反光帶時隱時現,完全吻合自然現象。
賴岳謙搬出了自己在航母研究領域的硬核資歷——他曾深度參與遼寧艦的改造工程,對中國航母的建造細節了如指掌。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他還展示了一套3D建模動畫,專門模擬福建艦甲板排水系統的工作原理。動畫中,艦載機起降后,甲板上的積水通過設計好的排水槽迅速流走,整個過程流暢高效,根本不會留下所謂的“裂痕”痕跡。
更令人矚目的是,賴岳謙在節目中順勢爆了個大料。他提到,福建艦在建造過程中確實遇到過技術難題,尤其是電磁兼容性問題一度讓研發團隊頭疼不已。航母上各種電子設備密集運行,電磁干擾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導致系統失靈甚至癱瘓。
為了攻克這個難關,研發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蜂窩式電磁屏蔽”技術。這種技術通過特殊的結構設計,把干擾信號隔離在蜂窩狀單元內,大幅提升了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日本專家酸溜溜,西方預測接連翻車
萊頓的言論在國際上發酵時,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幕僚長武居智久也摻和進來。他曾在私下場合評價萊頓的分析“就像拿放大鏡找螞蟻”,武居智久并非泛泛之輩,他早年在海上自衛隊服役時積累了豐富經驗,退役后成為日本知名的軍事評論家。2021年,他曾準確預判美國海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撞山的事故,分析了潛艇航行路線和海底地形,結論與事后調查高度吻合,這讓他在國際軍事圈子里頗有聲譽。
對于中國航母技術的崛起,他卻始終保持懷疑態度,甚至有些固執。他在2022年出版的《鐵幕下的航母》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篇幅討論中國航母的發展。他在書中言之鑿鑿地寫道,中國在短時間內無法掌握蒸汽彈射技術,因為這項技術需要長期的工業積累和實戰驗證,而中國航母起步晚,經驗不足。
他列舉了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彈射系統發展歷程,強調蒸汽彈射的復雜性,認為中國至少還需要十年才能摸到門檻。僅僅一年后的2023年,福建艦成功進行了電磁彈射試驗,直接跳過了蒸汽彈射階段,用更先進的技術打了武居智久的預測一個措手不及。這次試驗中,殲-35艦載機從福建艦甲板上順利彈射升空,視頻畫面傳遍全球,武居智久的論斷瞬間成了國際笑柄。
到了2024年,福建艦的實力進一步展露無遺。在東海的一次大規模演習中,福建艦率領的航母編隊完成了一項驚人任務——在400公里外精準打擊移動靶標。這次演習中,編隊中的055型驅逐艦發射了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這種導彈以超快速度和不可預測的飛行軌跡著稱,被美國《防務新聞》稱為“航母殺手”。導彈發射后,靶標被準確命中,演習數據隨后公開,顯示福建艦的指揮系統和武器協同能力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飛行員比美軍還猛,耐久測試破紀錄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教授克里斯蒂安·奧爾,在研究中國海軍整整20年后,注意到了一些讓人刮目相看的數據。他發現,福建艦的艦載機飛行員在訓練強度上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同行。統計顯示,這些飛行員每年平均完成起降的次數,達到了美軍同行的1.7倍。這種高強度的訓練模式,直接推動了福建艦戰斗群的整體戰力提升,成為中國航母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亮點。
早在遼寧艦服役時期,一批經驗豐富的甲板作業人員就已經積累了大量實戰化操作經驗。到了福建艦入列時,這其中有12名骨干被直接調了過來。他們把在遼寧艦上摸索出的技巧和流程,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新團隊。這種“傳幫帶”的方式,讓福建艦從下水到形成戰斗力的周期縮短了整整40%。新艦的甲板作業,從調度到維護,很快進入了高效運轉的狀態。
更令人矚目的是,福建艦在技術驗證上也創下了驚人紀錄。在青島的一個海軍基地,中國工程師們針對電磁彈射器進行了一次極限測試。這套電磁彈射系統,是福建艦跳過蒸汽彈射直接采用的先進技術,為了驗證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測試團隊連續72小時不間斷運行設備。
在這三天三夜里,殲-35艦載機一次次被彈射升空,甲板上的彈射器始終保持穩定輸出,沒有出現任何故障。最終,這次測試成功完成了數百次彈射,打破了此前由美國航母保持的單次耐久測試紀錄。這套系統的設計師,正是當年參與電磁技術研發的馬偉明院士,他的團隊用實際成果證明了中國航母技術的硬核實力。
相比之下,彼得·萊頓之前在悉尼論壇上提出的“7天沉沒論”,顯得越來越缺乏依據。他曾斷言福建艦的結構和電力系統無法承受實戰壓力,但這次測試直接用事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回應。
新技術再給一擊,核動力航母要來了?
就在福建艦頻頻展現實力的同時,中國軍工領域又傳來了重磅消息。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在一篇深度報道中披露,江南造船廠正在試驗一種全新的動力技術——釷基熔鹽堆。這種反應堆不同于傳統的核動力系統,它以釷元素作為燃料,通過熔鹽循環實現能量轉換,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如果這項技術成功應用到航母上,未來中國的核動力航母續航能力將超過15年,甚至可能接近20年。
釷基熔鹽堆的研究,在中國已經持續了多年。早在2011年,中國科學院就啟動了相關項目,計劃用20年時間實現從實驗室到實用化的跨越。到了2024年,江南造船廠的試驗臺已經完成了多次點火運行,驗證了反應堆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的穩定性。
與傳統鈾基反應堆相比,釷基熔鹽堆的燃料儲量更豐富,廢料輻射更低,而且體積可以做得更緊湊,非常適合航母這種需要長時間航行的艦艇。《國家利益》援引匿名消息稱,這種技術一旦成熟,中國下一代航母很可能直接邁入核動力時代。
國際上對福建艦的評價,也隨著這些進展發生了變化。早先唱衰中國航母的聲音,逐漸被技術突破的現實所取代。美國的軍事分析家開始重新審視中國海軍的成長速度,《防務新聞》甚至在一篇報道中提到,福建艦戰斗群的綜合實力,已經逼近了一些老牌海軍強國的水平。萊頓的預測在這些硬實力面前,顯得越來越蒼白,國際輿論的風向也隨之轉向,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
參考資料:[1]福建艦成功完成首次海試![J].機電設備,2024,41(3):130-1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