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姆曾說過,你可以從別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須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鑄成你思想的砂型。
今天為大家從世界觀、社會、宇宙、互聯網、歷史、政治、科幻、生活態度等方面,精選了10本經典書籍。愿你能從固有的思維中跳脫出來。
01
★《時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語小說”
★蘭登書屋“100本20世紀最佳英語小說”
★入選英美中學生必讀書書目
1936年以來,我所寫的每 一部嚴肅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喬治?奧威爾(《我為何寫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說,也是一部幻想小說。作品刻畫了人類在極權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態,有若一個永不褪色的警示標簽,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歷經幾十年,其生命力益顯強大,被譽為20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學經典之一。
02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概念,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并沒有“童年”;印刷術普及之后,文字成為主導,成人掌握著文字和知識的世界,兒童與成人之 間出現了一道文化鴻溝,“童年”誕生了。
電視時代,一切信息都能夠在成人和兒童之間共享,成人和兒童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兒童幾乎都被迫提早進入充滿沖突、戰爭、性愛、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漸消逝。
波茲曼同時指出,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政治、商業、教育等最終蛻變成幼稚和膚淺的弱智文化,人類的文化精神逐漸枯萎。
03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后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于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后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后來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于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后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并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04
2006年,《長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亞馬遜網站上這樣評價該書:
“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書”,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賣得好的書”。“盡管書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幾年后可能有些過時,但(它們所表達的)信息卻越來越成為真知灼見”。“在那時人們還無法想象博客和維基等大眾智慧的突起,但凱利卻分毫不差地預見到了。這可能是過去十年來最聰明的一本書。”
這是一部思考人類社會(或更一般意義上的復雜系統)進化的“大部頭”著作,對于那些不懼于“頭腦體操”的讀者來說,必然會開卷有益。
《失控》成書于1994年,作者是《連線》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這本書所記述的,是他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窺得的未來圖景。
書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絡社區、網絡經濟,等等。說它是一本“預言式”的書并不為過。其中必定還隱藏著我們尚未印證或窺破的對未來的“預言”。
05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06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國多所大學采用為教科書,并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歷史類好書的提名。
07
《民主的細節:當代美國政治觀察隨筆(修訂版)》是作者過去幾年給一些期刊報紙寫的專欄文章結集,其中主要是給《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民主的細節:當代美國政治觀察隨筆(修訂版)》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把“美國的民主”這樣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拆解成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專院校學生及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閱讀使用。
08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劃“紅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無人料到,地球文明向宇宙發出的di一聲啼鳴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四光年外,為了生存掙扎的“三體文明”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后,三體人龐大的宇宙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
“凌晨一點至五點,整個宇宙將為你閃爍。”——《三體》
龐大的三體艦隊殺氣騰騰直撲太陽系,尖端科技被鎖死的地球人面對危局,突破口在于三體人透明的思維。于是,人類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
“面壁計劃”與人類的太空艦隊,哪一樣才是人類的希望?“黑暗森林”意味著什么?文明在波譎云詭的宇宙中又該如何存續?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三體Ⅱ·黑暗森林》
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di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個恐懼的孩子,熄滅了尋友的篝火,在暗夜中發抖。
使兩個文明命懸一線的黑暗森林打擊,不過是宇宙戰場上一個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際戰爭沒人見過,也不可能見到。戰爭的方式和武器已經遠遠超出人類的想象,目睹戰場之日,即是滅亡之時。
太陽系中,最后直面宇宙殘酷真相的,只有兩雙眼睛。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三體Ⅲ·死神永生》
09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喬布斯天天在看的書)》為克利亞瑜伽大師尤迦南達修習克利亞瑜伽的經過及其對瑜伽思想的感悟,首次于1946年出版。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喬布斯天天在看的書)》當中,作者以幽默輕松的筆調,一連串生動有趣真實的生活故事,講述了自己從出生到前往西方國家傳播 克利亞瑜伽的經歷,寫出了文學史上罕見的一位開悟圣人生平的體驗及內在的感情世界。
10
僅憑這一本書……梭羅就超過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羅伯特?弗洛斯特
當我初讀這本舉世無雙的書時,我幸福地感到,我對它的喜愛超過了任何詩歌。——葦岸
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作;一部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指南;一本神圣的書。——梭羅研究專家哈丁
《瓦爾登湖》用澄澈的思想和文字告訴我們“物質極簡、靈魂豐盈”的生活真諦。梭羅遠離喧囂,在瓦爾登詩意秀美的四季景色中,過著極簡的生活,不斷地思考如何生活才能離自己的心靈更近。他用文字樹立了一根真實世界的標尺,讓后世就知道,假相和幻景屢屢泛起的洪流到底多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