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到底靠啥賺錢?答案可能藏在你家樓下海鮮市場里——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直接飆到10.5萬億,相當于每天從海里撈起來300億。以前說起海洋經濟,大家腦子里都是漁民撈魚、貨輪運煤,但現在這行當早就不是“體力活”了。去年海洋經濟占GDP比重7.8%,相當于全國每賺100塊,就有7塊8是海里薅出來的。更騷的是,原油天然氣增量占全國80%,你加的中石化汽油,搞不好是深海鉆井平臺從龍王手里搶來的。
造船業現在屬于“全球包圓”模式。去年全球每10艘新船訂單,6.8艘是中國接的,船廠工人焊個鋼板都能焊出火星子。更絕的是綠色船舶國際份額78.5%,以后挪威郵輪公司想買環保船,只能來中國排隊搖號。
郵輪旅游也徹底殺瘋了。國產首艘郵輪“愛達·魔都號”今年接待30萬游客,甲板上吃火鍋的盛況,讓隔壁國際郵輪公司連夜改行程表。今年第二艘“愛達·花城號”已經在船塢里組裝,據說頂層套房能直接看到海底兩萬里。沿海城市旅游收入增速超10%,青島棧橋拍照的大媽們,人均貢獻了0.5個GDP百分點。
深海挖礦這事,中國人玩出了新高度?!伴_拓二號”采礦車在4000米海底挖礦,操作員在地面喝著奶茶遠程操控,不知道的還以為在玩《深海迷航》真人版。更狠的是“夢想”號鉆探船,11000米鉆探深度足夠捅穿馬里亞納海溝,臺風來了它還在加班,堪稱打工界天花板。
海上風電現在屬于“基建狂魔2.0”。去年發電量暴增30%,東海風電場的風機轉一圈,夠你家空調吹三天。浙江某海島村民集體抗議:風車吵得我家母雞不下蛋!結果一看分紅賬單,轉頭就給風機掛上了紅綢帶。
生物醫藥圈開始向海洋要答案。抗腫瘤藥物BG136進了一期臨床,科研人員盯著實驗室魚缸比親兒子還親:這海藻要是能上市,估值起碼再加三個零!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數據庫里存著24億條基因,程序員看了直呼:這哪是數據庫,分明是海底龍宮的藏寶圖。
福建連江縣老漁民很困惑。自家搞了個945畝養殖場,政府非要叫“藍色糧倉”,老頭叼著煙斗嘀咕:我養個鮑魚咋還成戰略儲備了?結果年底分紅到賬,全村連夜把漁船改成了觀光艇。
深海實驗室現在卷得離譜。南極科考站“秦嶺站”剛開張,朋友圈定位直接拉仇恨:零下50度打卡,暖氣開太大,差評!挪威科考隊來參觀,盯著我們的溫控系統流口水:你們這裝備,能借我們拍《冰雪奇緣3》不?
所以說國家強盛的底氣,藏在兩個細節里:一是 “砸錢不手軟,更要砸得準” 。去年新增海洋項目投資1.07萬億,重點全砸在油氣、風電這些關鍵領域。就像打游戲點技能樹,別人還在糾結選攻擊還是防御,我們早就把科技、產業、生態三條線全點亮了。二是 “說造就能造,說搶就敢搶” 。全球78.5%的綠色船舶訂單在中國手里,相當于給全世界的環保KPI上了把中國鎖。哪天國際航運業想搞碳中和,得先來中國交“作業指導費”。
未來的機會在哪里?盯著三個方向準沒錯:能把海水變成淡水的技術,能把數據變成新藥的黑箱,能把臺風變成電能的裝備。廣東湛江的科技公司已經用AI預測赤潮,幫養殖戶避免損失;大連理工的實驗室里,海藻纖維面膜正準備攻占免稅店。這些聽著像科幻的創意,正在變成出口報關單上的真金白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