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190億美元的驚天交易,43個港口拱手讓美,巴拿馬運河命脈岌岌可危。
李嘉誠的長和集團這次徹底踢到鐵板!
國家出手24小時內叫停簽約,市場監督總局亮劍反壟斷審查,國企直接“斷供”合作,長和股價應聲下跌5%。
從“我行我素”到“不會簽約”,李家態度180度大轉彎。
香港特首李家超更是罕見表態,這可讓輿論炸了鍋,網民抵制聲浪滾滾而來。
李嘉誠還能繼續“低買高賣”套現千億的游戲嗎?還是說這一次他終于要為觸碰紅線付出代價?
從豪賭到急剎車,李家的算盤為何失靈
李嘉誠的長和集團這次玩了一手“大手筆”:190億美元,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集團,交易清單里赫然包括巴拿馬運河這樣的全球航運咽喉。
消息一出震驚四座,要知道長和的港口業務遍布全球,是其商業帝國的重要支柱之一。
這筆交易若成,李家不僅能套現巨額資金,還能在海外市場再下一城。
然而這看似精明的算盤,卻在國家面前撞了個頭破血流!
事情的轉折來得太快,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開表態,將對這筆交易展開反壟斷審查,語氣硬邦邦:保護市場公平,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同日傳出重磅消息,中方要求國有企業暫停與李氏家族相關企業的任何新合作。
這意味著什么?長和集團多年來在中國內地搭乘經濟快車積累的財富和人脈,可能瞬間“歸零”。
要知道李嘉誠的崛起離不開內地市場的紅利,從地產到基建,他的商業版圖無不深深扎根于此。
如今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斷了李家的后路......
更戲劇性的是長和集團的反應快得讓人瞠目結舌。
就在官方表態不到24小時,港媒《星島頭條》爆料,長和高管無奈放話:“下周不會與美方簽約。”
這距離原定4月2日的簽約日期僅剩幾天,如此急剎車,背后顯然是迫不得已。
從最初的沉默應對,到拋出“港口收益下滑”的委屈說辭,再到如今的公開認慫,李家的態度轉變堪稱教科書式的“識時務”。
但細看之下這表態里藏著貓膩,“不會簽約”不等于“徹底取消”,長和似乎還在留一手,想等風頭過去再做打算。
這不是李嘉誠第一次“低買高賣”。
過去十年長和逐步拋售內地和香港資產,套現超千億港元,轉而投向歐洲等地。
2024年財報顯示,長和負債率攀升資金鏈壓力不小。
這次賣港口市場分析認為是為了緩解債務危機,可惜這一次他低估了對手。
國家出手的速度和力度遠遠超出預期,網友調侃:“李超人這次真成‘李認慫’了!”
從豪賭190億到被逼急剎車,李家的算盤為何失靈?答案或許藏在下一節的博弈中......
國家鐵腕亮劍,紅線不容觸碰
這場交易的風波絕非單純的商業糾紛,而是國家意志的一次強硬宣示。
43個港口不只是長和的資產,更是全球航運網絡的關鍵節點。
尤其是巴拿馬運河,素有“世界貿易咽喉”之稱,直接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如果這批港口落入美國貝萊德集團之手,美國不僅能在拉美地區多一張經濟牌,還可能進一步遏制中國的海上命脈。
這種戰略意義,遠超190億美元的賬面價值。
國家出手既快且狠,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啟動反壟斷審查,擺明了要從法律層面掐斷交易。
別小看這“依法審查”四個字,背后是《反壟斷法》和《反外國制裁法案》的雙重利劍,前者針對市場公平,后者直指國家安全。
一旦查實交易有損公共利益,不僅買賣泡湯,李家還可能面臨罰款甚至更嚴厲的處罰。
更別提國企暫停合作的“重拳”,這等于直接掐住了長和的命脈。
要知道長和在內地有大量基建和地產項目,失去國企支持,無異于斷了半條腿。
香港特首李家超的表態,也耐人尋味。
3月28日他面對媒體表示,將“依法處理此事”,語氣雖平淡,卻透露出香港官方的重視。
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香港的地位與港口息息相關,李家超顯然不愿看到本地企業把核心資產拱手讓人。
這場風波中香港的角色微妙,既要平衡商業自由,又得緊跟國家大方向。
從TikTok在美國打官司,到華為頂住制裁壓力,中國企業近年在國際舞臺上屢屢展現硬氣。
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試圖把戰略資產交給美國資本,難免讓人聯想到“配合遏制中國”的嫌疑。
在中國經濟爬坡的關鍵期,國家鼓勵民企扎根國內、共謀發展,可不是讓資本家拿紅利換美金。
這場鐵腕行動,還釋放了一個信號:任何觸碰紅線的行為,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長和股價3月28日起下跌5%,市場信心動搖,足以證明政策威懾力。
國家這次亮劍不只是針對李家,更是對所有資本發出的警告:賺錢可以,但別忘了底線在哪里。
李家困局難解,未來何去何從
長和集團的認慫,看似低頭實則未必服氣......
公開表態“不會簽約”,卻沒說“交易取消”,這微妙的措辭讓人嗅到一絲觀望的味道。
4月2日的簽約取消不過是推遲時間節點,業內人士猜測,長和和貝萊德可能還在私下溝通,尋找翻盤機會。
可惜,這一次李嘉誠的如意算盤怕是打不下了。
回顧整件事李家的應對堪稱失策。官方早有勸告,甚至派人溝通,希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
可李嘉誠呢?不僅沒親自露面,還只派了個代表敷衍了事。
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直接把溫和交涉逼成了強硬對抗,網友直言:“自己作的,怪誰?”
過去李嘉誠靠著靈活手腕在商海翻云覆雨,可這次他顯然低估了國家的決心!
后果已經顯現。交易受阻只是開始,長和在內地市場的日子恐怕不好過。
國企“斷供”合作,民營企業也開始觀望,網民甚至發起抵制李氏業務的行動,和記黃埔的樓盤銷量應聲下滑。
更麻煩的是過去幾年長和拋售資產、炒高房價的舊賬,可能被翻出來清算。
一旦調查深入,李氏家族的商業帝國難免傷筋動骨。
輿論壓力同樣不小,香港媒體緊盯不放內地網民群情激憤,李嘉誠從“商界傳奇”變成了“眾矢之的”。
有評論感慨:“他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話雖刺耳,卻道出了民意核心。
在全球化時代,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觸及國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就得掂量后果。
未來怎么辦?擺在李家面前的路不多了。
要么徹底放棄交易,低調整改,重塑在華形象;要么繼續硬扛,賭一把政策松動,但這顯然風險巨大。
長和若還想在中國市場立足,就得學會順勢而為。
過去那種“低買高賣”、賺快錢的玩法,在如今的政策環境下行不通了。
這場風波也給其他資本家敲響警鐘。國家鼓勵發展,但前提是與國同心。
李嘉誠這次摔了個大跟頭,能否爬起來,或許取決于他愿不愿意放下身段,重新找準定位。
否則這座商業帝國,可能真要走到盡頭......
文/編輯:惠惠愛八卦
參考資料: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依法對長和港口交易進行審查 封面新聞2025-03-28
港媒:香港長和集團賣港口計劃暫緩,下周不會簽約 北晚在線2025-03-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