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人知道太極,人人不懂太極
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太極、不推崇太極的,太極圖甚至已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
可是我們知道的陰陽魚太極圖形,其實出現甚晚,文獻記載上可考者,在南宋;真正圖形穩定化,則在明朝。
二、太極詞意及思想的演變
太極思想,也幾經變化。這個詞,最早指“大中”,近乎大中至正、中和、中庸、不偏不倚等含義。
后來則朝宇宙論方向解釋,指宇宙最初的狀態。
魏晉以后又指理、氣、物未分之際,并開始用在對人和建筑物的稱呼上,為近人稱呼太極拳、太極扇等等的先聲。
但隨著《易》學的發展,太極思想越來越復雜,與道教、禪宗之修煉結合了起來,終于出現宋代邵雍和周敦頤不同的太極圖。
邵雍傳先天八卦圖,有道教的淵源;周敦頤提出太極圖說,則受到理學家的推闡,用到人性論去講身心性命之學。
兩者在明清朝深度和會,遂形成如今壯闊的景觀。
大脈絡如此,可惜弄清楚的人不多。一件事,越流行,牽扯附會就越多,誤解也愈甚,藉此忽悠者亦更肆無忌憚。底下簡要說明之,或不為無益。
三、太極之名,起于戰國時期
古代只有“皇極”一詞,見于《尚書.洪范》“皇極,皇建其有極。” 孔穎達解釋:“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
后來又“無極”一詞。如《老子.二十八章》:“復歸于無極。” 《列子·湯問》:“殷湯問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后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太極”初見于《易傳》,約起于戰國時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亦云:“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四、太極辨誤
今人多把太極推源于上古,大談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河圖”、“先天自然河圖”、“先天自然之圖”、“古太極圖”等;其中五層“太極圖”又稱“無極圖”、“太極順逆圖”、“太極順生圖”、“丹道逆生圖”等。
還有人說商代及西周許多青銅器上,亦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臺灣的陳立夫先生更將這類圖直接稱為“雙龍太極圖”。
另有人說雙龍纏繞圖實際上就是華夏始祖“伏羲女媧交尾圖”。
又有人認為太極圖來源于雙魚符號(青海民和縣和樂都柳灣、遼寧翁牛特旗石棚山、廣東曲江石峽中層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都刻有這種符號),雙魚紋樣圖形(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雙鳳紋樣圖形(新石器時代骨刻與陶繪、河姆渡文化中有這種紋飾)。
還有人聲稱太極圖來源于河南洛河伏羲臺下黃河與洛書相匯后形成的“渦漩”(見《鄭州日報》1993年3月8日第八版)。
但這些圖形就是太極圖的來源?
如果單就這種圖象紋樣而言,顯然無法直接推衍出太極圖。因為類似的圖案在世界上其他民族就都沒有演變出太極圖。
古代巴比倫即有雙蛇纏繞交尾圖案,古希臘、古印度、高加索、小亞細亞等地的遺物(銀飾、銅壺、花瓶等)上也都有雙魚紋飾,但這些民族都沒有太極圖。至于“渦漩”一說,更屬荒唐,“渦漩”無處不在,如果從中能看出太極圖,那太極圖豈不是遍布世界各地了嗎?
故誤解、誤說,主要是因無比較文化觀和歷史觀。
五、漢代宇宙論中的太極:早期太極的觀念
太極、無極之說起于戰國,漢朝才從宇宙論方面去推衍。如《易緯干鑿度》和《列子》談到有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
《易緯干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另《孝經緯.鉤命決》:“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是為五運。形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五氣漸變,謂之五運。”比起《易緯干鑿度》來多了個太極。
太極,這時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干鑿度》認為“有形生于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賦以原始物質的含義,頗有點唯物論的氣質。
這種觀點在兩漢甚為普遍,如劉歆說:“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太極。
六、魏晉時期的太極觀
用于物質建筑方面,最明顯的是太極殿。洛陽城宮城的太極殿,是曹魏至北魏時期宮城的中心正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也是中國都城歷史上最大的正殿。
三國曹魏時期,魏明帝在洛陽興建宮殿,太極殿被視為皇宮的正殿,國家政治活動、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政治決策等重要國事活動都在太極殿內進行。
自三國始,中國形成了太極殿制度。之后直至唐宋直至明清時期,歷代皇宮正殿皆為太極殿。
1961年,太極殿所在的漢魏洛陽故城及白馬寺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包括太極殿遺址在內的漢魏洛陽故城入選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36處大遺址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了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包括太極殿遺址在內的漢魏洛陽故城作為中國段首批申遺點之一,入選絲路申遺項目。
宗教方面,卻出現擬人化的太極仙翁信仰:陶弘景在《吳太極左仙葛公之碑》:“于時有人,飄海隨風,渺漭無垠,忽值神島,見人授書一函,題日“寄葛公”,令歸吳達之。由是舉代翕然,號為仙公。故抱樸著書,亦云余從祖仙公。”
葛玄(164-244),道教靈寶派祖師。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江蘇句容人,古屬丹陽郡,葛洪的從祖父。吳嘉禾二年(233年),在合皂山修煉九轉金丹。括蒼山、南岳山、羅浮山均有其遺跡。
思想層面:太極的含義,因受玄學影響和與佛教“格義”之需,加入了“無極”的概念,形成下幾種解釋:
(1)以虛無本體為太極,如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以“一”為太極,認為此“一”不是數,而是“無”, “無”為四十九之策數形成的根據。所以韓康伯注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說:“夫有必始于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2)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分揲其蓍,皆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并且認為八卦涵蘊在大衍之數中。此種觀點,在易學哲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為宋易將漢易的宇宙生成論轉為本體論提供了方法。
七、宋代的大變化
太極觀念的擴大、變化,關鍵人物是宋代的邵雍。
邵雍著有《皇極經世書》發展了“皇極”觀,且將皇及與太極聯結起來。又另傳一種道教系統的太極圖,據說該圖本于華山道士陳摶。
與邵雍同巷里居住了三十余年的二程兄弟說:“獨先生之學為有傳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程顥《邵堯夫先生墓志銘》)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則以一句“遠有端緒”省略,未提其道家淵源。
可是邵雍之子邵伯溫卻說了是陳摶所傳,其圖如下:
然而,陳摶邵雍之圖及學說又從何而來?
這就不能不注意《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簡稱《參同契》,黃老道家養生經典。全書以「黃老」參同「大易」來指導修煉,為道家最早的系統論述養生的經籍。
后世對它內容的理解存在著嚴重分歧,有的認為魏伯陽講的是燒煉金丹以求仙藥的外丹說,有的認為魏伯陽主張調和陰陽,講的是靠自身修煉精、氣、神的內養術,即后世所謂的內丹說;有的認為在《參同契》中,外丹說、內丹說二者兼而有之。
五代彭曉撰《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才正式成為內丹說,影響甚大。彭曉(?~954),號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后蜀時,明經登第,遷金堂令。據傳遇異人得丹訣,修煉于縣內飛鶴山。
《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別強調坎離,坎離為日月、日月為“易”。坎為陰中有陽,離為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然后根據月象,進退水火,以修煉成丹。
這些圖及修煉內丹的方法,應當就是陳摶的淵源所在,至少也是同一類型的思想產物。
八、宋元明清的太極爭論與發展
儒家對太極、太極圖的運用,則要看周敦頤太極圖說。
朱熹非常推重《太極圖說》,他整理注解《太極圖說》時,認為“無極而太極”無極只是形容太極 ,它之上沒有更高的本原。
但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陸九韶致信朱熹,認為,《太極圖說》成作于周氏學術未成之時,或非周氏所作。朱熹覆信反對其說,譏其“妄以己意,增飾其所無,破壞其所有”;還說“子靜似亦未免此病”。陸九淵則不認同《太極圖說》中無極的概念,雙方往還通信,圍繞“無極”問題展開激烈論爭。最后雙方不歡而散。四年之后,又爆發了“皇極之辨”。
至明清時期,黃宗炎、毛奇齡、朱彝尊等詳加考辯,更認為周敦頤所傳“太極圖”出自道教的《上方大洞真玄妙精品》中的“太極先天之圖”或陳摶所傳的“無極圖”。
然而,朱熹在《太極通書后序》中說:太極圖乃“(濂溪)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其根據是周敦頤的朋友潘興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銘》中所記:“(濂溪)尤善談名理,深于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今人或謂“太極圖易說”即是《太極圖說》,但朱子在序中說“潘公所謂‘易通’,疑即《通書》,而《易說》獨不可見”,可知朱子是把“太極圖、易說、易通”理解為三本書。)
對于黃宗炎、毛奇齡、朱彝尊等認為“太極圖”乃出自道教“太極先天之圖”或“無極圖”的考辯,今人也有不同意見。
例如王卡在《道藏提要》中指出:道教的《上方大洞真玄妙精品》及《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并非唐代作品,其中提到的“真武真君”是宋真宗時所立,且其中引用了“山谷曰”(黃庭堅)。可證道教的“太極先天之圖”反而是出自周敦頤所傳“太極圖”之后。
至于黃宗炎在考辯中提到的“無極圖”出于河上公、后來陳摶將之刻于華山石壁,李申也指出此說在黃宗炎之前沒人說過,近于神話,并不可信。
但不管如何,在宋儒手上,太極含義已有很大變化:
(一)以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
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以后,對太極的解釋分為三大派。
a、以邵雍為代表,以數說大極。指出“太極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以一分而為奇偶解釋太極生兩儀。并認為在人則“心為大極”,在天地則“道為太極。”
b、以朱熹為代表,以理說太極。“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太極圖說解》)“太極者,其理也。"(《周易本義·系辭上》)太極乃天地萬事萬物之理的總和,而在具體的事物中也有太極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朱子語類》)
c、以張載“一物而兩體,其大極之謂與?”為代表,認為無有陰陽,其合一則變化莫測,其對立則相互推移,以此說明太極乃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源。明末王夫之闡發張載的學說,堅持以對立統一觀說太極。斷言太極和兩儀是體用關系,非父子關系。并認為太極為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于天地萬物之中,一切現象都是此陰陽統一體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了以“太和之氣”為世界本原的思想。
(二)正式出現太極圖。
檢索現存文獻資料,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紀,紹興(113l~1137)進士,干道二年(1166)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除了張行成,宋代至少還有兩個人作過這類圖。一個是早于張行成的鄭東卿(少枚),一個是晚于張行成的羅愿(端良)。
鄭東卿傳“古先天圖”:他作有《先天圖注》,自序說:“東卿自學《易》以來,讀易家文字百有余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玄經》、關子明《洞極經》、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書》而已……四家之學,皆兆于先天圖。先天圖,其《易》之源乎?復無文字解注,而世亦以為無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圓相生圖,為先天圖注腳,比之四家者為最簡易。”
這里提到的“古先天圖”至少早于揚雄,并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圓相生圖”為它作注腳。
明代人們開始大量關注這類圖。明初,趙撝謙在《六書本義》中載有“陰陽魚”圖,這張圖過去曾被學者認為是第一張“太極圖”。不過當時仍未稱“太極圖”,而是稱“天地自然河圖”(胡渭引用時稱“天地自然之圖”)。
趙撝謙解釋:伏羲時,滎陽一帶的黃河中有龍馬背負這張圖浮出水面,所以被稱為“河圖”,《周易》說“河出圖”,《尚書》說“河圖在東序”,就是指這張圖,而不是指九數圖或十數圖。
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一些不同:(1)趙圖外圈為先天八卦,張圖為先天六十四卦。(2)趙圖“魚頭”棱角分明,“魚眼”為偏長的淚痕狀;張圖“魚頭”線條柔和,“魚眼”為圓形。
到了明末,趙仲全作《道學正宗》,書中載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的。與趙撝謙圖比較,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個區域。這就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地對應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后世千變萬化的太極圖(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太極圖最為流行),都是不對的,都不符合與卦爻位數嚴格對應的本義。
其后,在對這張圖的稱謂上基本統一,此圖最終確名為“太極圖”,一直延用至今。
明代還有一位著名易學家來知德(1525~1604),他自己創造過一幅類似的太極圖,載《易經來注圖解》。此圖命名為“圓圖”或“太極圖”,其含義為陰陽互生——陽極生陰,陰極生陽。
(三)最重要的,太極已被儒道佛三教共同朝身心性命方向去解釋,由宇宙論轉向心性論或性命論。影響明清,直到現在。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九十多種。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志社、書院等,并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龔鵬程國際學刊》出版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