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仙李白之死一直籠罩著浪漫的傳說色彩。世人多傳他醉酒撈月、墜江而亡,然而史料記載卻揭示了一個更為真實的晚年圖景。
李白平生兩大雅好世人皆知:一是對明月的癡迷,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高,詠月詩作占據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二是對美酒的鐘情,杜甫曾以"李白斗酒詩百篇"傳神刻畫這位"醉仙"的風采。
正是這兩大愛好,為他的人生結局蒙上了傳奇面紗。那個"醉酒撈月而亡"的美麗傳說,雖符合世人對其浪漫形象的想象,卻與歷史真相相去甚遠。
據唐代文獻確鑿記載,唐寶應元年(762年),年逾花甲的李白投奔當涂縣令李陽冰。這位族叔在《草堂集序》中詳細記述:"陽冰試弦歌于當涂,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字里行間透露的,是李白病重的實情。
更直接的證據來自唐代李華所撰墓志:"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二十九年后,劉全白在《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中同樣明確記載:"君名白......以疾終。"這些第一手史料中反復出現的"疾亟""以疾終"等表述,清晰地指向同一個事實:李白系病逝。
回溯李白生命最后兩年的軌跡可見:寶應元年(762年)前一年,已六十一歲高齡的李白聽聞李光弼征討史朝義的消息,仍壯心不已,毅然從當涂北上欲投軍報國。可惜行至金陵便舊疾復發,不得不黯然折返。
回到當涂后,李白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常年縱酒傷身,加上晚年漂泊困頓、生計維艱,最終在病痛交加中走完傳奇一生。現存史料中,李白臨終前將詩稿托付李陽冰整理的情節,更從側面印證其清醒離世的事實。
那個月夜泛舟、醉攬明月的傳說,或許滿足了人們對"詩仙"完美謝幕的想象。但真實的李白晚年,展現的卻是一個在疾病與困頓中仍心系家國、至死不忘詩文的文人形象。這種真實,或許比傳說更動人,它讓我們看見偉大詩人作為凡人的一面,也讓我們更能體會"天生我材必有用"背后那份終生的執著與不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