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開封市著名畫家馮雪生將自己為大相國寺精心創作的一幅以寺院風景為主題的長卷畫作,捐贈與大相國寺,并由大相國寺書畫院永久收藏。方丈心廣大和尚出席了捐贈儀式并對作品給予了高度贊賞。
馮雪生將千年古剎的歷史風貌與禪意之美凝于筆端,為這座承載著厚重文化的佛教圣地再添藝術瑰寶。該作品以大相國寺的建筑格局、人文景觀為題材,歷時一年半終于完成。作品既展現了馮老師深厚的藝術造詣,也體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與佛教藝術的崇高敬意。 ?
▼請將手機橫屏,欣賞畫作細節▼
千年古剎:大相國寺的歷史底蘊
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國寺”,后于唐延和元年(712年)由唐睿宗李旦賜名“大相國寺”,并親題匾額,以紀念其以相王身份即位的歷史。北宋時期,大相國寺達到鼎盛,成為皇家寺院和全國佛教中心,素有“大相國寺天下雄”之譽。
在《東京夢華錄》中,宋代文人孟元老曾詳細記載了大相國寺的繁華景象:“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彼時,寺院不僅是宗教圣地,更是文化、商業與藝術的交匯之地。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亦描繪了相國寺周邊車水馬龍的盛況,足見其歷史地位。
然而,歷經黃河水患、戰火洗禮,大相國寺多次損毀又重建。現存建筑多為清乾隆年間修復,但仍保留著唐宋時期的布局風格。寺內鐘樓、藏經閣、八角琉璃殿等建筑巍峨莊嚴,而“相國霜鐘”更是被譽為“汴京八景”之一。
藝術與禪意的完美融合
馮雪生此次創作的長卷,以細膩的筆觸再現了大相國寺的千年風韻。畫作中,山門、大雄寶殿、羅漢殿等主體建筑錯落有致,古柏蒼松掩映其間,僧侶信眾穿梭其中,既有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又不失人間煙火的氣息。
馮雪生表示,“大相國寺是中華文化的一座豐碑,它承載著佛教藝術、建筑美學與市井文化的交融。創作這幅長卷,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希望讓更多人通過藝術感受到古剎的永恒魅力。”
文化傳承:讓歷史活在當下
大相國寺方丈心廣大和尚對畫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幅長卷不僅是對寺院建筑的描繪,更傳遞了佛法與藝術相融的禪意。它讓靜止的歷史有了流動的生命力,也為當代人了解大相國寺提供了一扇窗口。”
近年來,大相國寺積極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創新,通過舉辦書畫展、佛樂演出、禪茶會等活動,讓千年古剎煥發新生。此次藝術長卷的創作,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結語
從北宋的繁華盛景到如今的寧靜莊嚴,大相國寺始終是開封的文化地標。馮老師的長卷,不僅是一幅藝術作品,更是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當觀者駐足畫前,或許能從那飛檐斗拱間,聽見歷史的鐘聲悠悠回蕩。
供稿:開封大相國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