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網絡視聽文藝創作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傾心創作精品,網絡視聽生態持續向好,網絡電影、網絡微短劇、網絡微電影、網絡紀錄片、網絡綜藝、網絡直播、網絡音頻、短視頻等多類型精品持續涌現,奏響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時代之聲、人民之聲,為筑就網絡視聽文藝高峰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網絡文藝首次納入“五個一工程”獎
2024年以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積極推動網絡視聽行業全面實施精品創作工程,持續引導全行業走上規范化、精品化發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首次將網絡文藝作品作為主體納入評選范圍,在網絡文藝發展史上可以說具有里程碑意義。該舉措既是面對網絡視聽行業愈發成為新時代主流價值傳播的主平臺、主力軍而推出的應勢之舉,也是總局以及眾多網絡視聽平臺和制作機構推動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建立良好網絡視聽生態的重要成果,同時充分彰顯了網絡文藝創作的最新成果。
此次“五個一工程”獎評選的10部優秀網絡文藝作品中,除了3部網絡文學作品之外,還包括2部網絡劇和2部網絡電影,以及系列紀錄片、網絡動畫片和網絡綜藝節目等。
其中,由總局推薦的網絡電影《特級英雄黃繼光》,講述了黃繼光和戰友們為了守住陣地加入殘酷戰斗,最終“以身軀堵槍眼”壯烈犧牲的故事;同樣為革命歷史題材的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奔襲》,通過抗美援朝中一場“無名”戰役去展現志愿軍真摯的戰友之情,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兩部作品讓觀眾跨越時空,重溫偉大抗美援朝的歷史榮光,這也正是網絡視聽優秀作品始終堅持的正確價值取向。
貴州鄉村賽事系列紀錄片《我們的賽場》圍繞貴州“村超”“村BA”賽事,聚焦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通過真實的故事帶領觀眾探索網絡熱度背后蘊藏的精神力量,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百姓故事和生活狀態,與鄉村振興大主題有效融合,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積極實踐;動畫短片《中國奇譚》以青春態、年輕化的審美視角,完成了對傳統文化重要母題的深層解讀,全面展現了中國動畫賡續歷史文脈而不失創新的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表現力;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以中國臺灣流行的時代金曲為載體,開啟兩岸的音樂文化交流,喚醒觀眾的音樂記憶。更為重要的是,節目以豐富的文化內涵,通俗易懂地向觀眾闡述各個時期臺灣省音樂的潮流形成和背后的文化源流,在創作模式上可以說重塑了音樂節目的文化性、故事性和寫實性。
這些優秀的網絡文藝作品,為網絡文藝創作確定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示范與引領。
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2024年以來,網絡視聽精品節目呈現出主題鮮明、題材多元、制作精良、內涵豐富等特點,從各個維度反映了時代面貌,通過多樣態的“微”表達,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比如,在重大主題創作方面,網絡紀錄片《跟著總書記學歷史(第二季)》循著總書記的腳步,問中國由來、探三星堆文明、尋敦煌遺存、賞千年清音;網絡微紀錄片《足跡》以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金句為主線,串起習近平總書記過去一年重要活動的鮮活影像,充分展現總書記的領袖風范、雄才大略、為民情懷和非凡魅力;《千萬工程》以人文視角,呈現“千萬工程”引導浙江農村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
又如,文化傳承發展主題成為網絡視聽節目創作的一大亮點。網絡綜藝節目《閃耀吧!大運河》以多元視角呈現一場“趣中有文、文中有趣”的“真人文秀”之旅,聚焦運河兩岸的自然、歷史、文化、生態等多領域內容,展現大運河古今風華與應“運”而生的人和故事,由此傳遞出特別的情感和溫度;《鄰家詩話》綜合運用朗誦、國樂、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將詩文融入情感共鳴、互動體驗,傳播中華詩詞文化;《小滿奇遇記》則糅合了氣候、歷史、習俗、文字、各色風物,傳遞節氣的深刻內涵和寓意;《乘風2024》以“傳播文化自信”為核心,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邀請海外嘉賓以及中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藝人共同參與,充分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大國風范;《聲生不息·家年華》召集華語樂壇不同年齡段的優秀歌手,以歌聲串聯中華音樂的百年發展,彰顯文化自覺與自信。
網絡紀錄片《布達拉宮》作為首部布達拉宮全景式紀錄片,全方位展現了這個人類文化瑰寶的全貌;《國寶里的新疆》(第二季)用“微紀錄”的表達方式,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傳奇,向觀眾展現蘊藏在文物及遺跡背后的深邃歷史和精彩故事;網絡動畫片《成語中國》(第一季)用中國民間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法、新鮮有趣的成語知識、深入淺出的典故講解來弘揚成語文化;網絡直播“《共此嬋娟》我在雄安為你讀詩——2024中秋音樂詩會”則融合了民樂、詩詞、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每年都圍繞中心大局確定一個主題,采用一個序幕、五大篇章的結構,以共創共享、融合創新的全新業態,以“內容+科技”雙輪驅動的新穎形式,多維度、多視角呈現了全國上下砥礪前行、奮斗逐夢的感人故事和蓬勃氣象,內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這些作品聚焦重大節點、重大主題創作,積極挖掘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拓展和豐富了網絡視聽作品的時代和文化意蘊,展現了不同時空縱深中的大美中國、萬千世界。
與現實生活同頻共振
當前,更多網絡視聽節目將鏡頭和話筒對準現實生活,拓展題材范圍,在內容深度上持續探索挖掘,以更加大眾化的表達詮釋時代主題,傳播主流價值。
比如,網絡紀錄片《共赴山海》聚焦“共同富裕”主題,邀請英國知名主持人蒂姆·黑格實地探訪浙江多地,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以浙江為縮影,生動展現我國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網絡紀錄片《鄉村教師》所展現出的一群普通鄉村教師,數十年如一日扎根農村教育崗位的故事感動無數觀眾;網絡微電影《守松日記》講述了黃山風景區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及景區放繩工李培生,日復一日呵護著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護美麗黃山的感人故事;網絡紀錄片《生活閃亮時2023》《家園夢想》《閃耀吧!少年》分別記錄下熱點人物的閃亮故事、努力奮斗的瞬間和鄉村少年逐夢過程。
又如,短視頻《那一年的春節,他們是在戰斗中度過的》穿越古今進行時空對話;《哈爾濱-爾濱-濱子》見證有趣、溫暖的百姓故事;《我干這行挺好的》相信平凡與堅守,給網友帶來不同的思考和感動。
網絡綜藝節目《種地吧2》真實記錄了10位年輕人在近兩年時間里,做好播種、灌溉、施肥、養殖、收獲以及助農工作的全過程,深受年輕人喜愛;《“最美的夜”bilibili晚會》通過打造萬人音樂現場狂歡,帶領觀眾在熱烈中重尋生活的實感,在躍動中感受快樂與自由;《喜人奇妙夜》講述了一群喜劇人繼續追夢、勇敢創新,為觀眾帶來情感共鳴和心理療愈的故事。
網絡動畫片《百妖譜·司府篇》展現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治愈故事;《云中居三子》以CG技術重現中國動畫學派的獨特風格,呈現一段精彩的少年江湖斬妖傳奇;《劍來》則講述了主人公踏上修行之路的故事,體現了熱血的俠義精神。
目前,網絡視聽作品的形態更加創新,主題更加多元,現實根基更加深厚,正能量更加充沛,體現了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環境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為全行業網絡視聽節目創作生產帶來有力示范引領,也代表著網絡視聽文藝創作正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