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錢買不到的溫暖
才是丈量文明的尺子
在熱搜榜上看到一條新聞,讓人百感交集。
4個姑姑照顧植物人弟弟14年,弟弟去世后,她們卻被侄女告了。
親人間的溫情何時被涼薄取代?
01
3月26日,有媒體報道了一起關于遺產爭奪的案件。
事情發生在北京。
多年前,劉某與妻子感情破裂,選擇離婚。
9歲的女兒安安,法院判給前妻。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離異后不久,劉某突發疾病,成為植物人。
彼時的安安還小,不明白父親這一病意味著什么。
不幸中的萬幸,劉某還有4個姐姐,姐弟感情自小不錯。
4個姐姐雖然都有各自的家庭,但她們絲毫沒有猶豫就下了一個決定:
4姐妹約定輪流看護植物人弟弟,24小時不間斷。
包括日常護理、吃喝拉撒以及身體出現問題時到醫院急診,都是姐姐們負責。
整整14年,姐姐們親力親為。
令人唏噓的是,最終劉某還是離開了人世。
他去世時,女兒安安剛剛大學畢業,已是成年。
由于安安被判給前妻撫養,劉某臥病在床期間,安安從未盡過照料義務。
甚至是偶爾的探望,都從未有過。
而劉某成了植物人,也沒有辦法給前妻支付孩子的撫養費。
安安聽說父親去世,支付了喪葬費和墓地相關費用。
本來事情這里停下,各自安好過好余生便可。
可誰也沒有想到,后面發生的事,竟然讓生者撕破老臉,走向法庭。
在金錢面前,血脈竟然會不值一提。
劉某去世后,留下了一套房屋和部分銀行存款。
安安認為,她作為劉某唯一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應當獲得劉某的所有遺產。
姑姑們聽了,心寒不已。
安安小時候是沒有能力,可長大后,也從未照顧乃至探望過自己的父親。
是她們辛苦照料弟弟14年,付出了無數的精力和金錢。
弟弟去世后,她們還都沉浸在悲痛中,沒人注意到房屋和存款問題。
可消失已久的侄女卻不請自來,口口聲聲拿著繼承法盤算起了遺產問題。
幾個姑姑瞬間懵了:
這都什么跟什么?
幾人多年的付出,在這個侄女眼里到底算什么?
不蒸饅頭爭口氣,既然侄女如此,姑姑們自然不會作罷。
她們堅決不同意,說自己也應當分得適當的遺產。
結果更讓人心寒的一幕來了:
安安竟是直接將4個姑姑告上了法庭!
02
安安還是那套說辭。
說自己是父親唯一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父親名下的房屋和銀行存款,也應該都由自己繼承。
4個姑姑得知自己被告上了法庭,憤怒至極。
她們雖然不在第一順位繼承,但這14年里一直都在,是她們在無微不至地照顧弟弟。
侄女只是在弟弟去世后,出了葬費和墓地費用,想借此將她們一腳踢開,未免太過沒有良心。
法院審理后認為,劉某病后為植物人需長期護理,四位姐姐十四年悉心照料并承擔主要費用,已盡主要扶養義務。雖為第二順位繼承人,但依法可分得遺產。
又考慮到劉某成為植物人時,安安僅9歲,劉某過世時,安安也才剛剛大學畢業。
劉某病逝后,女兒也為他支付了喪葬費和墓地相關費用,作為第一順位繼承人亦享有繼承權。
最終判決五人平分遺產,各得五分之一。
判決結果出來后,安安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維持原判,現已生效。
03
這個判決結果下來后,我是認可的。
從法律角度,女兒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從情理而言,4個姐姐的14年陪伴不可磨滅。
評論區的網友們也是拍手叫好,紛紛表示:
“有人懂得照顧植物人14年是什么概念嗎?”
還有一位網友說得很客觀:
“是幾個姑姑照顧爸爸,她才能安穩的上學生活。
如果她能夠在長大后,給每一個姑姑一筆醫藥費用,這樣姑姑們心里也會舒服一點,甚至都不太可能和她爭奪遺產。”
非常贊同這段話。
十幾年如一日地照顧植物人弟弟,而且還是在自己已有家室的情況下,試問天下能有幾個人做到?
說心里話,我做不到。
就以幾個姑姑的人品,如果侄女不鬧這出,以后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困難,想必還會搭把手。
如今這么一告,可以說是斬斷了最后一絲親情。
但你只要仔細想想,就會意識到這件事沒那么簡單。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沒有經歷過社會毒打。
按照常理來說,正是天真和單純的年齡,又怎么做出將4個姑姑告上法庭的事情?
我認為,孩子的一舉一動,其實是代表了背后生母的意愿。
孩子只不過是明面上的槍罷了。
這位母親,大概率是一位利益至上的人。
無論是她的唆使還是女兒的自主意識,這都撕開了一個真相:
我們總在無意識中復刻著長輩的生存邏輯。
04
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我身邊發生的一件事。
兩件事的性質何其相似。
我有一位親戚,住城中村,前些年拆遷家里分了很多房子。
家里最長輩的是奶奶,爺爺早些年去世了。
奶奶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每人都分得幾套房還有門面房,住著大房子,收著租金,一躍成為了富人階層。
而奶奶呢?
每天卻騎著腳蹬三輪車,滿大街的翻垃圾桶撿瓶子,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她把所有的拆遷所得都分給了孩子們,自己毫無保留。
而她的善良卻讓孩子們愈發過分。
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照顧母親太過于吃虧,所以來回推諉,不愿意承擔贍養義務。
其中,大兒子因為家里人口多,所以分到的也是最多的。
分到的最多,還是老大,理應對母親照顧有加。
但他卻是最差勁的。
說來也巧,半個月前,大兒子突發腦溢血,送入醫院搶救。
在ICU里搶救了10天,終于出來了。
結果醫院告知,他以后大概率只能成植物人了。
到了這一步,本以為全家會討論以后該如何盡力應對,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懊喪:
“早知道當初就不搶救了,現在這副模樣,活著還不如死了...”
為什么妻兒和兄弟姐妹們都到了如此態度?
因為他是否活下來,已經不重要了,不影響房子收租就行。
這就是“上行下效”最殘酷的注解。
05
再把話題回到今天這個案件上,其實是相同的道理。
這位母親唆使女兒爭奪前夫全部遺產,看似到手了一部分遺產,實則葬送了自己的晚年。
父親癱瘓在床,姑姑們勞心費力照顧多年,這恩情簡直如佛陀般慈悲偉大。
可女兒卻能置若罔聞,為錢財將姑姑們告上法庭。
如此薄情,他日母親年邁,恐亦難逃同樣境遇。
母親的所作所為,教會女兒用放大鏡看賬本,用計算器衡量親情,唯獨沒教女兒什么是良心,什么是親情。
劣質家教就像慢性毒藥,傷人害己。
反觀案件中的四位姑姑,她們本可以選擇放棄,但卻用14年時光證明:
有些東西比法律義務更重,比金錢更珍貴。
這種善意的“上行下效”,意味著她的孩子未來也會長成善良溫暖的樣子,從而代代相傳。
而這些,才是真正的家族財富。
所以,要斬斷“上行下效”的惡性循環,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當父母不再把“你爺的存款密碼是多少”當飯桌上的談資;
當孩子問“為什么要照顧外婆”時,我們能指著陽臺上晾曬的尿墊說:
“因為媽媽小時候,外婆也是這樣照顧太姥姥的。”
這種具象化的傳承,或許才是真正的“遺產”。
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尺度,不在于誰家創造了多少財富,而在于父母需要贍養時有多少子女心甘情愿,在父母內心孤獨時有多少子女愿助其敞開心扉。
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溫暖,才是丈量文明的尺子。
文章來源: 公眾號【知否大叔】 。 作者: 知否大叔,80后自由寫作人。 三觀比五官正,眼界比目光更寬廣; 沒見過你,但比誰都懂你。
Hot Events
讓每一次閱讀都有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