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終消費支出?
它是反映經濟結構的核心指標,既然是消費支出,那么,一般地說,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的占比,與居民生活水平呈正相關。
中國為什么連續幾年消費者價格指數低于計劃目標?
反映到經濟結構上就是這個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偏低了,而且是長期偏低。偏低為什么不去修復?因為引導中國經濟結構的是林毅夫式的凱恩斯主義,即通過投資阻止可能或正在發生的經濟衰退。這種選擇,短期對推動經濟增長有效,長期會付出代價,付出的就是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偏低,致使經濟進入超長期的資產荒。
2023年按劉尚希的數據,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占 GDP 的比重約為 54.3%,同美西比距離很大,比如美國是 82%。網友會說,為什么總要同美國比,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有夢想,如果是和埃塞俄比亞比,它只有7.36%,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降低居民收入占比,用樊綱教授的話說,保持在老百姓不鬧事的水平上就行了。經濟的驅動力,本質上是競爭性,中美的競爭是超出商業利益的競爭,是體制性的競爭,最終可謂成王敗寇,不和美國比和誰比?
所以,必須搞清楚的是中國占比為什么低,怎么提高?
中國消費占比低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社會保障占比偏低。
老百姓面對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醫療、教育、養老的壓力,本來也不大的消費潛力釋放不出來,政策刺激消費從近三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變化看,基本是無用功,醫療、教育、養老的問題得不到充分保障,家庭主婦會遵循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按一生預期收入來安排消費?,F在大眾的預期又如何?
第二個原因是房地產的畸形發展,引起了消費結構的變形。
即便有高消費,也不意味著老百姓就過上了高質量的生活,中國居民住房與教育支出占了消費的40%左右,這也是高消費,而且消費得精疲力竭。如果房價合理,教育全免費,對城市居民來說,生活的差異會非常大。
問題清楚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也就清楚了。
中國經濟從投資型轉向消費型,最誠實的做法就是大幅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從現在3%的GDP占比,提升到接近北歐30%的水平,或達到全球的中位線12.9%。
為此,我們要付出四倍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