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祿豐
馬新貽與曾國藩關系極好,認為曾國藩殺了馬新貽,是坊間對當時史實不夠清晰,以訛傳訛之故。傳聞中的另一嫌疑人丁日昌,細究史料,其實與馬新貽亦無實質矛盾。殺馬新貽的兇手另有其人。
請輸入標題 bcdef
本文歡迎轉載。
刺馬案專題
丁日昌殺了馬新貽?
正因如此,刺馬案未能繼續深究,真兇和幕后主使究竟為何人?后世只能根據結案時所述案情的疑點,根據各方利益進行推測。因為沒有可信的證據流傳,后人也只能推測,且很多推測并不符合邏輯。
根據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就是兇手的原則,今人多猜測刺馬案主謀是曾國藩,然在當時最受猜疑的,卻是江蘇巡撫丁日昌。
刺馬案尚在初審時,太常寺少卿王家璧就在一封奏折中,揭發刺馬案主謀是丁日昌。參與審理刺馬案的袁保慶,同樣支持丁日昌謀害馬新貽的說法。據說王家璧的奏折一上,京中士大夫多“從而和之”。
丁日昌殺人的動機是什么呢?按照王家璧的奏折,起因是馬新貽辦了丁日昌公子殺人案。
丁日昌的公子涉嫌殺人,事在同治八年(1869)十月。丁日昌一個出了五服的遠房族人丁炳,回原籍時路過蘇州,前來拜會丁日昌。丁日昌在外勘察水災,不在蘇州,丁炳就帶了隨從在青樓尋歡作樂。因為爭風吃醋,丁炳與水勇徐有得發生沖突,前來巡查的游擊薛蔭?。╩ián)為了攀附丁日昌,以“滋事”為名棍責徐有得,因為下手太狠,徐有得回去后因傷暴卒,鬧出了命案。
為了平息物議,丁日昌搶先向朝廷請罪,奏請將丁炳和薛蔭櫋革職。清廷同意將丁、薛二人革職,但仍命令馬新貽徹查此案。馬新貽審案期間,民間風傳案發當日,丁日昌的侄子監生丁繼祖也在現場,只是鬧起來時先跑了,隨后又傳丁日昌的公子,即將分發知府的丁惠衡也參與了冶游。甚至還有傳聞說,丁惠衡與一個富商子弟爭風吃醋,下手打死了對方。
丁日昌逼不得已,上奏將丁繼祖和丁惠衡一同斥革,同時自請“失察”之罪。丁日昌甚至對外宣稱,他已準備行家法打死丁惠衡,只是丁惠衡提前逃離了丁府。
王家璧在奏折中說,他遠在陜西都聽到了丁日昌縱子為非作歹的事情。根據他查訪的消息,丁日昌為了兒子逃脫命案曾向馬新貽請托。因馬新貽拒絕了他的請托,丁日昌生了報復之心,于是策劃刺殺馬新貽。
王家璧的說法并不可靠,根據鄭敦謹的調查,丁氏族人涉嫌參與謀害水勇一事,丁日昌在馬新貽接手案件前已自請有罪。馬新貽接手命案后,從未傳訊丁惠衡,他根據證人的供詞認定,丁惠衡與命案無關。只是親隨范貴涉事其中,因此丁惠衡有疏于管教的責任,應交部議處。
豪門惡少打死人后,令親隨、族人頂罪在舊時并不鮮見,丁惠衡未必與命案無關。馬新貽既未傳訊丁惠衡,事后又認定他不在命案現場,明顯有回護包庇之意。
丁日昌在馬新貽審理案件之前,先行舉報了自己的兒子,在馬新貽接手案件后,他自請將兒子革職,這比馬新貽判決的交部議處還要嚴重。從情理上看,他沒有向馬新貽請托的必要。加上馬新貽對丁惠衡頗有回護,丁日昌不應仇恨馬新貽,更不會鋌而走險殺人,丁日昌的殺人動機不成立。
丁日昌去官另有內情
值得一提的是,馬新貽的兄弟馬新佑長期為兄長鳴冤,他在進京伏闕喊冤時求見了李鴻章。馬新佑對李鴻章說,他扶乩請仙得到啟示,兄長的案子當是同城大官主使,具體是誰不知,但不是丁日昌。
丁日昌背上謀害馬新貽的罵名后心灰意冷,加上母親去世,他就辭官回到故里,隱居了幾年。李鴻章不斷勸他出來做事,他也屢屢推辭。
據李鴻章推斷,朝中大臣之所以借口丁日昌涉嫌刺馬而大加撻伐,其因在于他乃是胥吏出身的“濁流”。丁日昌平日醉心工程技術,又熱衷洋務,朝中文官多恥于與“匠戶”同朝為官。加上他為政操切苛嚴,得罪了很多官員。
至于王家璧,李鴻章根據他先攻擊丁日昌,后攻擊劉銘傳,猜測他是因為與湘淮集團的恩怨挾私報復。
丁日昌隱居在家,終日郁郁寡歡,也不出言辯解,直到光緒年間再度復出,他才對人說,自己在上海任職時,撤了王家璧兄弟的差使,兩家因此結仇。慈禧太后在接見丁日昌時安撫他,你在江蘇為官,官員都恨你,但百姓是感激你的,王家璧對你的構陷,我是不信的。
曾國藩殺了馬新貽?
時人多懷疑丁日昌,后世卻多疑曾國藩。關于曾國藩是刺馬的主謀,有一條證據常被引用。馬新佑曾言,兄長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前,曾入朝陛見皇帝和太后,多次到養心殿向慈禧太后請安。馬新貽最后一次陛見慈禧出來,驚恐萬分,大汗淋漓,連朝服都濕透了。離京赴金陵前,馬新貽曾對家人說,我此去吉兇難料,萬一身有不測,家里人千萬要忍氣吞聲,不要到京里告狀,如此方可自保。
后之論者因為已先存有曾國藩謀刺馬新貽的想法,馬新佑的話就理所當然被做出如下解讀:慈禧太后讓馬新貽就任兩江總督,是為了肅清曾國藩在兩江的勢力,謀劃除去曾國藩。馬新貽知道對付曾國藩茲事體大,搞不好就要掉腦袋,所以提前留下遺言,萬一自己被曾國藩殺害,兄弟們千萬不要喊冤,免得被勢力雄大的曾國藩誅滅。
那慈禧太后讓馬新貽怎么對付曾國藩呢?
一般推測,曾國藩兄弟打下天京,洗劫了洪秀全留下的金山銀海,慈禧對此非常惱怒,讓馬新貽查找湘軍私吞太平天國圣庫的證據,一旦找到證據,就會出手對付曾國藩。
還有人推測,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提拔孫衣言、袁保慶等人,打亂了曾國藩在兩江的人事布置。因為馬新貽試圖替朝廷從湘軍手中奪回對兩江的控制,所以遭到曾國藩謀殺。
這種推測看似有理,其實完全站不住腳。前文已多次分析,曾國藩沒有久任兩江總督的打算,他在平定太平天國后,什么官都不想做。
平定太平天國,乃開清以來人臣所立第一功,勛業比康熙年平定三藩猶勝幾許。若能在打下天京后辭官歸隱,他畢生的事功將完美無缺,反倒繼續做官,做得越多,錯得越多,有很大可能晚節不保。正因天京之役后,曾國藩繼續做官,才有“剿捻無功”和“天津賣國”兩個污點,極大地折損了他的威望。
曾國藩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求闕(缺)齋”,他推崇的人生狀態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又怎么會眷戀兩江總督之位呢?離任兩江總督后,他出任的是比兩江總督名位更高的直隸總督,就算從求權勢的角度,他也不當有回任兩江的想法。更何況,對他來說,只有回到老家休養,安全才能得到保證,只是朝廷一直不肯放他回籍,強行讓他做總督。
曾國藩剿捻無功,由李鴻章代替時,他即上奏要求革去自己一切職務乃至爵位,只以閑散人員的身份留在軍中幫弟子做事。為什么要留在軍中呢?他在給曾國荃的信里說,如果辭去一切官職,他要么回老家歸隱,要么去京城養病,但都有不妥之處。回老家歸隱林泉,自己權威太高,很難處理和地方官的關系,搞不好步步荊棘;在京城養病,又怕引起京城士大夫的謗議。
實際上,他有兩個擔憂沒有說出來,朝廷不敢放他回家,怕縱虎歸山;他自己不敢進京,怕從此身不由己。
但李鴻章希望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為自己籌餉,曾國藩卻不給門生顏面,反復上折力辭。這是不是惺惺作態呢?從李鴻章的反應來看應該不是。
因為朝廷以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督師,令曾國藩回任兩江后,曾國藩賴在李鴻章的營中不走。李鴻章既怕兩江無人籌措糧餉,又怕老師在營中自己無法施展,便反復勸說老師回任,曾國藩不為所動。
根據劉體仁在《異辭錄》里的說法,李鴻章最后用了強硬的手段擠兌老師,把欽差大臣的關防交給老師,聲稱老師在營,弟子不得不一切聽命老師,那就只能把朝廷關防移交老師了。
李鴻章的這種擠兌很失禮,也很無賴,可惜曾國藩八風不動,仍然賴著不走。營中諸將帥誤會曾國藩是眷戀名位,貪圖欽差大臣名頭高于總督才不走,于是紛紛跑來給他找臺階下。
他們對曾國藩說,乾隆皇帝時,遇到大戰,前線由欽差大臣統兵,后方由大學士主持后勤,可見后勤大臣的名位,與前鋒的欽差一般無二,如今老帥回任兩江總理后勤,正與此相同。
曾國藩得了這個臺階仍然不走,可見他完全不是貪戀權位,就是為了趁機把自己變成閑散官員。最后李鴻章對曾氏說,老師您名望如此之高,就算抗旨不回兩江,朝廷也不敢對老師用強。只是九帥曾國荃近日連吃敗仗,老師如此強硬對抗朝廷,難道不怕朝廷借口戰敗針對九帥?曾國藩聽了這話才幡然醒悟,啟程回任兩江。
馬新貽遇刺,朝廷再次讓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曾國藩仍然反復請辭。李鴻章多次寫信勸老師回兩江,說兩江形勢極其復雜,一般人根本彈壓不住,馬新貽遇刺就是明證,只有老師這樣的勛臣才能穩住兩江。曾國藩力辭之后,朝中主事的大臣紛紛致信李鴻章,讓他設法把曾國藩勸去兩江上任。
后世論者以為曾國藩想要久任兩江總督一職,是混淆了曾國藩個人的利益和湘軍的利益。
湘軍被裁撤后,很多兵勇沒回湖南老家,而是留在江南生活,尤其金陵在戰爭中慘遭摧殘,人口稀少,被裁撤的湘軍兵勇占了金陵房屋,留在城中營生。他們希望老帥曾國藩永遠待在金陵,庇護他們的利益,曾國藩個人卻想離任求得解脫,他和湘軍兵勇的利益并不一致。
他裁撤湘軍,實質上是為保全個人安危,出賣了湖湘子弟。
至于說慈禧讓馬新貽查訪圣庫中“金山銀?!钡南侣洌蛯儆跓o稽之談,這在前文已有論證。值得重提的是,朝廷若欲誅殺曾國藩,關鍵不在有無罪名,而在朝廷有無鎮壓湘淮軍的決心與能力。如果不敢徹底鎮壓湘淮軍,曾國藩無論罪名多大,慈禧都不敢殺他的頭。
如果慈禧做好了鎮壓湘淮軍的準備,讓馬新貽去查曾國藩的罪狀就是多此一舉,“莫須有”又有何不可?就算要給天下人一個說法,“肅黨”的罪名重提便是。曾國藩是實打實的 “肅黨”,朝廷也未曾因此動他,反而為他彌縫,說他不是“肅黨”。因此馬新貽擔負查訪曾國藩的罪名一說,基本站不住腳。
曾國藩奉命查辦刺馬案后的反常行為,反而證明他與此案無關。假使張文祥刺馬是出于曾國藩的謀劃,以湘軍勢力之大,定會為張文祥安排接應,保護他脫身,或者第一時間殺人滅口,不留下任何罪證。就算曾國藩一時失算,未能妥當安排,導致張文祥被抓,曾國藩首先要做的,是將張文祥殺死在監獄里,免得事情敗露。
曾國藩接任兩江總督后,一再拖延,任由其他大臣審訊張文祥。難道他對張文祥這個死士如此放心,認為就算把他交給酷吏“熬”上幾個月,也不會吐露半點真相?世上沒有絕對可靠的死士,只有死人才不會亂說話。曾國藩不在第一時間掌控局面,難道真的敢賭朝廷查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慈禧如果真懷疑曾國藩,就不會讓曾國藩主持刺馬案,哪怕慈禧受了驚嚇,決心和曾國藩妥協,也必須掌握案情真相,拿到把柄,才有和臣下進一步博弈的可能。慈禧派來協助曾國藩查案的大臣,是刑部尚書鄭敦謹。鄭敦謹是湖南人,乃是曾國藩的舊識,如果曾國藩有重大嫌疑,就不應該派出鄭敦謹。
參與審案的孫衣言曾言,他多次提議對張文祥刑訊逼供,但無論張之萬,還是曾國藩、鄭敦謹都不同意。這是后世懷疑曾國藩的一條重要理由,人們認為,正因為張文祥是曾國藩的人,所以曾國藩不準對他用刑,怕他受刑不過,吐露真相??墒牵缛粼鴩媸侵甘箯埼南榈哪缓蠛谑?,他應該第一時間批準對張文祥用刑,而且一定要安排行刑的人下死手,瞬間讓張文祥斃命,斷絕一切后患。
曾國藩不肯對張文祥用刑,正是為了避嫌。張之萬和他都怕張文祥受刑不過死在公堂上,無法對朝廷交代。張文祥本人未受大刑,他的子女親友卻多受刑,結案時他被判挖心凌遲,比受刑還要凄慘,他的兒子被判閹割之后發配邊疆,他至死也沒有咬出曾國藩。
為了論證馬新貽因為出任兩江,動了曾國藩的利益而遭到報復,論者常說馬新貽與曾國藩關系很差,是慈禧用來制衡湘軍的棋子,理由是馬新貽提拔的一干人才,如孫衣言、袁保慶,都是用來替代湘軍勢力的。
倘嚴較史實,這種說法基于一個認知錯誤,誤把湘軍集團等同于百分百由湖南人組成的集團。其實,湘軍集團中有很多骨干并不是湖南人,如閻敬銘山西人,李孟群河南人,丁日昌廣東人,陳寶箴、梅啟照江西人,沈葆楨、郭伯萌福建人,嚴樹森、鮑超四川人。馬新貽雖是山東人,但他亦隸屬湘軍,正是為了避免過分刺激湘淮集團,慈禧才會選擇馬新貽來擔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發跡于安徽,與曾國藩、李鴻章相從甚密。
他是李鴻章的同年,二人都是福濟的門生。他在安徽辦團練,長期與李鴻章父子合作,算得上李鴻章舊部。據李希霍芬回憶,他到金陵與李鴻章見面時,李鴻章就住在馬新貽家中。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是馬新貽師傅張印塘的兒子。馬新貽的另一位恩主袁甲三亦是曾國藩的好友,袁、曾二人在京師時一同追隨倭仁學習理學。袁甲三一族與曾國藩、李鴻章利害相關,他的侄孫袁世凱后來在李鴻章的慶軍中發跡,接了李鴻章的衣缽。
因為常年在安徽任職,曾國藩、李續宜、唐訓方都做過馬新貽的上司,曾國藩很欣賞他的才干。馬新貽署理安徽布政使,是經湖北巡撫、湘軍大員嚴樹森向曾國藩舉薦,曾國藩與李續宜聯名保舉而得。
署理安徽布政使后,朝廷命令馬新貽在蒙城一帶辦理軍務,很長時間無法到省履職。他在蒙城面臨苗沛霖的進攻,形勢危急,曾國藩四處撥餉調兵增援,因為各處湘軍都撥不出兵勇,曾國藩發信苦求上海的李鴻章派人救援馬新貽,信中甚至提到“私情”二字。
馬新貽在蒙城打仗,不能到省實授布政使,又兵微將寡、處處危機,曾國藩找借口上奏朝廷,調他回省城“接篆受事”,這才得到了實授??梢娫鴩獙︸R新貽的庇護,如同對待自家子侄一般。
馬新貽生平最大的戰功,是跟隨安徽巡撫、湘軍將領唐訓方鎮壓苗沛霖。馬新貽與唐訓方相交莫逆,他所納第一個小妾,是唐訓方的婢女。
攻陷天京后,曾國荃請病開缺,朝廷以馬新貽代曾國荃出任浙江巡撫,馬新貽正式躋身封疆大吏的行列。他非常激動,一接到上諭,就與李鴻章聯袂到金陵拜謝曾國藩的提攜之恩。他到浙江走馬上任,特意從曾國藩處要走了好幾個還沒大用的曾門弟子。
不但與李鴻章、曾國藩關系密切,馬新貽與左宗棠的關系也很好。在浙江巡撫任上,馬新貽最倚重楊昌浚、孫衣言、蔣益澧三人。楊昌浚是左宗棠的心腹,孫衣言是曾國藩的知己,蔣益澧是曾國藩、左宗棠手下大將。凡左宗棠主政浙江時參劾的官員,馬一般不再提拔,遇到人事任免問題,他先提前致信左宗棠,得到許可后才進行調度。左宗棠幕中缺人,不斷寫信要求馬新貽從浙江調人給他。
可見馬新貽撫浙,與左宗棠親自掌控浙江一般無二,他亦是湘軍中的核心成員。左宗棠夸馬新貽“虛懷商榷”,曾國藩夸他“遇事變通”“有過人之聰明”。
馬新貽與曾左李談笑風生
曾國藩和馬新貽的書信來往很多,馬新貽在浙江刻書,每有新書刻出,曾國藩必向他討要,曾國藩把馬新貽當成了他的傳人之一。
清朝官場慣例,下屬給上司寫信,要附上手版(本),以示尊敬。曾國藩給馬新貽寫信說,你要經常給我寫信,暢所欲言,但經常通音訊,就得略去繁瑣的禮儀。禮節太周到,真誠的意思就少了,以后不要再用手版了。寫信不用手版,是曾國藩對門生的特殊恩遇。
根據曾國藩在同治三年(1864)的日記,我們能看到馬新貽與他恩主曾國藩過從之密。
僅在這年農歷二三月間,曾國藩的日記就記錄了他與馬新貽的多次交往。二月初五日“馬榖山方伯(馬新貽)新到,久談”,二月初七日,“請萬篪軒、馬榖山等中飯”,二月初八日“午初出門拜萬、馬二方伯”。四天之中,兩人見面了三次。農歷七月,曾國藩在初八、初九、十一日、二十二日,都給馬新貽寫了信。十二月,曾國藩在初三、初五兩天都與他“久坐”“久談”,初六特意請他用了午飯。像這種連續數日久談,一起用飯,是曾國藩最親近的門生才有的待遇。
最特別的是,馬新貽赴兩江總督任上時,因為他在浙江沒有領兵,又不愛任用私人,曾國藩特意給他送去了巡捕鄭興儀和四名供使喚的侍衛。如果用陰謀論來說,這是曾國藩在馬新貽身邊埋下了釘子,但略去陰謀論,只有至親之人,才會贈送、接受貼身侍衛,足見二人關系之密切。
馬新貽在兩江總督任上,最信任一文一武,文則孫衣言,武則袁保慶。因為審刺馬案時,孫衣言和袁保慶均不同意在奏結上署名,事后孫衣言又到處喊冤,后人多以為馬新貽用孫、袁取代了湘軍之人,得罪了曾國藩。但實際上,孫衣言是曾國藩的至交,湘軍幕僚之一,他雖不同意曾國藩對刺馬案的處理,但和曾國藩本人并無芥蒂。曾國藩去世后,孫衣言還寫了一副贊譽極高的祭文,感嘆曾國藩有大志未酬,被湘軍將領們稱為最知曾國藩心曲之人。
孫只是懷疑馬新貽案另有主使,甚至懷疑過一些湘軍將領,卻未曾懷疑曾國藩,他至始至終都是曾國藩的心腹。
袁世凱的嗣父袁保慶,與湘淮軍交往更深,因為他的叔父袁甲三本就是總督,他無須拜入曾國藩門下,但他實質上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部屬。他的嗣子袁世凱后來在李鴻章麾下的慶軍任職,因為嗣父和李鴻章的私誼而得大用。
袁保慶與慶軍統領吳長慶結義為盟兄弟,吳長慶原本是合肥東鄉團練,因曾國藩的提拔得立慶字營,在援護時被劃撥給李鴻章,成為淮軍大將。如果袁保慶是馬新貽用來替代湘淮軍的“外人”,李鴻章就不可能重用他的子侄。
馬新貽即湘淮系統之一員
由此可見,馬新貽主政兩江,多用曾、左、李舊人,實與曾國藩、李鴻章主政兩江并無區別,曾國藩犯不著派人殺他,何況以曾國藩之老謀深算,要搞掉馬新貽,尚有很多干凈的辦法。
本文節選自周祿豐《平天下:曾國藩的暮年雄心》,已獲出版社授權獨家首發。該書是作者暢銷書《戰安慶:曾國藩的中年突圍》的續集,主要講述太平天國平定之后,曾國藩在晚清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為,非常值得入手。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