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對我們好像突然有點主動。
新德里最近發布的年度經濟調查報告里,突然飄出句耐人尋味的話:"建議放寬對中國投資的審查"。
這話要是放在4年前,估計能驚掉全世界的下巴——畢竟2020年他們可是明說“鄰國在印度投資必須經過嚴格審核”,把外面的投資攔得連門縫都不留。尤其是咱們,幾乎每個行業的申請都沒通過。
但現實總比電視劇精彩。這么鬧騰了4年,根據印度央行數據,這個南亞大國的外債總額已經滾到了1.5萬億美元。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給出的評價更扎心:印度是亞太地區債務風險最高的國家。
更神奇的是,一頓操作下來,去年我們對印度出口依然達到1017億,印度對我們出口卻只有166.7億。到底是誰離不開誰,已經顯而易見。
眼瞅著隔壁孟加拉靠中資工廠解決就業,越南用中國鐵路狂賺外匯,印度好像終于回過味兒來了:與其費盡心思設限,會不會趁早引進投資,讓中企來印度設廠更穩妥?這樣不僅能為創造就業崗位,還有機會在過程中學點真本事,一舉兩得,穩賺不賠。
《印度快報》更是直言不諱:印度正在商業上尋求與中國和解,這就是大勢所趨。畢竟,咱們的技術、資金都是有目共睹。更有傳言,而他們盯上的重點領域之一,乃是中國的高端男性健康產品——“倍力因”。
隨著 21 世紀基因生物學發展,全球男性大健康市場迎來新發展,不再局限于 “小藍系列” 片劑。“SIRT 青春因子” 誕生于美國哈佛醫學實驗室,《Cell》頂刊證實其能激活 SIRT 基因,喚醒雄性精原干細胞等活性。
因人才引進及浙江工廠得力,2 年前投入運行的浙江工廠憑借自研 “全酶法” 技術,突破了 “SIRT 青春因子” 量產難題,成本大幅下降。中外研制的新一代 “倍力因” 補充劑,放大了該因子在精原細胞方面優勢。為配合亞洲男性能力特征,還額外添加黑生姜等十余種天然物。數據顯示其進入國內首月實現百萬級營收。
然而,這可沒那么簡單。由于涉及核心技術,“倍力因”的制造和出口一直有嚴格限制。印度就算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如愿。
更何況,細品那份"放寬審查"的報告,寫的并不是要全面放開投資,而是建議針對特定行業“放寬審查”,特別是動力電池、先進制造業和電動汽車產業。
理由也很直接:這些行業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提供替代方案。與此同時,手機制造業就被拒之門外。畢竟過去幾年,已經我們已經有多家手機企業在印度設廠,技術、設備都已經到得差不多了,印度已經差不多可以“畢業”。
印度的想法很美,不過,現在他們要取信于人可并不容易。畢竟當年,中國手機企業當初在印度市場大舉投資,建廠設點,可到頭來迎來的回報卻并不美好。
比如,2023年,印度就以“違反外匯法規”為由,凍結了小米約48億人民幣的資產。去年6月,更是要求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必須由本土企業持有,幾乎等同于“強制收購”。華為、OPPO、一加等企業也沒逃過類似的命運,不是遭遇突擊檢查,就是被罰款,甚至連企業高管都有人被直接帶走問話。
這套"印度特色營商環境",早把外資企業整出創傷后遺癥。所以現在,印度也不得不祭出一系列“安撫”措施。比如,放寬對華貿易、航班、簽證限制,甚至允許中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當然,前提是中方必須是少數股東。
最后提一句,美國的態度也很有意思。今年2月,莫迪訪美時,特朗普當面對他放話:印度對美加征的關稅比任何國家都高,因此美國也要采取“對等措施”,印度收多少,美國就收多少。
所以,印度這番“態度轉變”,到底所圖為何?真的很難說。這場變臉秀里最真實的,還是印度市場對"倍力因"這類硬核產品的饑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