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寒冬的若爾蓋草原,一場暴雪后,李微漪裹著厚重的藏袍,顫抖著嘴唇發出熟悉的“嗚嗚”聲。
遠處山脊上,一頭灰白相間的狼王駐足凝視,眼神從警惕逐漸變得柔軟。它試探著靠近,最終一頭扎進她懷里,喉嚨里發出幼崽般的嗚咽。
這只狼,正是她15年前親手養大的“兒子”格林。
然而,這場重逢的溫情背后,卻藏著一連串殘酷的真相——格林的3個孩子死于盜獵者之手,它的伴侶因毒餌喪生,而它看向李微漪的眼神,早已從依賴變成了痛楚的疏離。
這場跨越物種的“母子情”,為何走向唏噓?故事要從2010年那個改變李微漪命運的春天說起。
2010年4月,在若爾蓋草原寫生的80后成都女畫家李微漪,從牧民口中得知一個震撼的故事:狼王為覓食被獵人殺害,母狼吞毒殉情,留下6只奄奄一息的幼崽。
當她頂著狂風烈日找到狼窩時,只剩最后一只小狼尚有呼吸。
“我學母狼的叫聲,它突然睜眼朝我爬來,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鉆進我懷里。”李微漪回憶道。
牧民南卡老人嘆息:“這是母狼留給人類的贖罪機會。”
這個被命名為“格林”(英文Green,寓意草原與希望)的小生命,從此成為她最特殊的“孩子”。
盡管明知養狼違法,李微漪仍冒險將它藏在成都公寓,開啟了一段驚心動魄的都市“育狼記”。
格林很快暴露出狼的天性:撕咬家具、夜半長嚎、只吃帶血生肉。
一次偷搶鄰居豬肉時,它的利爪在李微漪手臂留下血痕;另一次溜出家門,躲在公園長椅下瑟瑟發抖,眼神驚恐如困獸。
“動物園的狼在5平米籠子里轉圈,玻璃上全是抓痕。”李微漪拒絕讓格林成為這樣的“囚徒”。
2010年秋,她賣掉畫室,借債買下越野車,帶著8個月大的格林重返草原。
朋友亦風(后成為紀錄片導演)記錄下這段傳奇:“她不是馴獸師,而是要把野獸重新變回野獸。”
在藏獒場,格林被6只猛犬撕咬得遍體鱗傷。李微漪強忍淚水旁觀:“這是它成為狼的必修課。”
逐漸地,格林學會伏擊野兔、冰面捕魚,甚至為肺水腫臥床的“狼媽”叼來獵物。
最驚險的是2011年寒冬的“狼山行動”。李微漪與亦風帶著格林深入海拔4000米的無人區,遭遇暴雪、斷糧、盜獵陷阱。
饑寒交迫時,格林竟刨出自己埋藏的野兔送給人類,自己啃食壓縮餅干。當狼群嚎叫傳來,格林一步三回頭,最終消失在風雪中。李微漪跪地痛哭:“那一刻我才懂,愛是放手。”
2013年,一則“格林被捕”的謠言讓李微漪連夜奔襲草原。
雖證實是誤傳,卻揭開更殘酷的現實:格林的3個幼崽被盜獵者殺害,草原沙化嚴重,狼群棲息地銳減70%。
重逢時,格林遠遠凝視她,眼中再無親昵,只有喪子之痛鑄就的戒備。
“我們能救一匹狼,但救得了整個生態鏈嗎?”
帶著這份拷問,李微漪開始轉型成為作者,出版《重返狼群》系列,銷量超百萬冊,被譯成多國語言。
同時用影像記錄:用7年時間剪輯1700小時素材,完成豆瓣8.3分的同名紀錄片,推動建立中國首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促成若爾蓋狼群數量從30只回升至200余只。
2024年,44歲的李微漪仍未婚,常年駐扎若爾蓋。
最新動態顯示,格林已成長為統領12匹狼的“酋長”,但人狼重逢的場景再未出現——她選擇遠程用紅外相機守望:“它屬于荒野,而我的使命是守護這片荒野。”
如今,她正籌建“狼文化博物館”,試圖用藝術重塑人們對野性的認知:“狼不是《小紅帽》里的反派,而是維系草原生態的關鍵。當人類學會敬畏,格林們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15年前,一個畫家的母性本能,意外掀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蝴蝶效應;15年后,昔日的“狼孩”在荒野續寫王者傳奇,而“人類母親”仍在為修復生態傷痕奔走。
李微漪的故事,恰似一面棱鏡:折射著人性的溫暖與傲慢,映照出文明的進步與代價。
當她在新書扉頁寫下“眾生平等,愛即自由”,或許正是對那段跨越物種情緣最好的注解:
最深沉的愛,不是占有,而是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屬于它的天地間,驕傲地活著。
本文作者 | 老A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