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是民航第一個旺季,歷來是航空公司搶收的戰場。
不過,今年的春運可謂是有喜有憂:
喜的是:民航持續增長,客運量創下新紀錄!
憂的是:價格持續下跌,利潤同比明顯減少!
今年的春運從1月14日-2月22日,比往年要早一些。
2月份有22天是春運,還是占了一半多一些。
最近,民航局公布了2月份生產數據。
翼哥發現有個重大數據:
出現了驚人變化,難道民航業變天了?
一、客運量下滑:5年來首次!
2025年2月,全民航:
旅客運輸量為6151.7萬人次,同比下降1.5%。
這是自2023年1月份以來,全民航月度客運量首次出現同比下滑的現象。
如果從歷年2月份數據來看,也是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下跌。
今年2月份比去年2月份少了不到100萬人次。
難道民航業變天了?
開始出現負增長了?
實際上并非如此。
造成客運量比去年2月份下滑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今年的春運早。
2024年的春運比2025年的春運晚12天。
2024年的2月份,全月都在春運,所以數據自然高一些。
二是今年的2月份少一天。
去年的2月份有29天,今年則是28天。
一天要有200多萬的客運量,如果加上200萬的人次上去,今年的2月份就是增長的了。
三是整體增速也是明顯放緩。
實際上,今年的民航增速開始放緩。
從1-2月份累計客運量情況來看:
2025年1.26億人次,同比增長5.5%。
還是保持增速的。
事實上,春運40天,全民航業增長了8%。
即便如此,民航出現了新的亮點,許多數據創了新高。
二、民航創造三大紀錄!
一是國際航線創“雙高”:旅客量增速21.3%,貨運量飆升23.9%
由于國內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加上高鐵替代沖擊,各家航司紛紛出海尋找市場,加大對國際市場的投入。
2025年2月,國際航線成為民航增長的最大引擎。
國際旅客運輸量達593.7萬人次,同比激增21.3%,創下近五年同期最高增速。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內旅客出現了3.5%的負增長。
國際貨郵運輸量26.8萬噸,同比增長23.9%,遠超國內航線2.3%的增速。
國際運輸總周轉量41.9億噸公里,較2024年同期增長21.1%,占全行業比重提升至34.2%。
這一表現得益于國際商務往來回暖、跨境旅游政策放寬及“一帶一路”沿線運力加密。
翼哥認為:
部分航司國際航線收入貢獻占比突破30%,成為航司收入的關鍵支撐。
二是貨郵運輸量逆勢突圍:中部地區增速41.8%
在春運客運結構性回調的背景下,貨郵運輸量逆勢增長10.8%,總量達60.5萬噸。
其中國際貨運持續高增,中部地區表現尤為亮眼,貨郵吞吐量同比飆升41.8%,
鄭州、武漢等樞紐依托臨空經濟區建設,逐步形成“陸空聯運”新優勢。
此外,國際貨郵周轉量20.6億噸公里,同比增長20.5%,跨境電商與高端制造業物流需求成為主要驅動力。
翼哥認為,在客運競爭越來越內卷的同時,航空公司可能會將部分目光轉向貨運市場。
三是運營效率再攀新高:客座率85.4%,飛機利用率9.5小時
航班運營精細化水平顯著提升。
2月正班客座率達85.4%,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
正班載運率71.2%,創春運期間歷史最佳。
飛機日利用率穩定在9.5小時/日,較2024年同期增加0.3小時,窄體機國際航線改裝與寬體機靈活調配成效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臺航線載運率逆勢改善,貨郵周轉量同比增長25.7%,區域合作深化釋放潛力。
盡管國際業務與貨運表現亮眼,但民航還是存在不少隱憂:
一是國內市場在高鐵沖擊下,何去何從?
2月份,國內航線旅客運輸量同比下滑3.5%。
二是區域復蘇仍不均衡,如何平衡地區發展?
東北地區旅客吞吐量下降3.9%、貨郵吞吐量下降13.9%,客貨數據都是表現最差的地區。
三是機票價格持續下跌,如何穩住市場?
在OTA的沖擊下,航空公司已經喪失了定價權和主動權。
航空公司已經成為了刀俎,如何反擊OTA,航司必須要做好準備。
隨著春運結束,民航已步入傳統淡季,機票價格已成為白菜價。
而成本的剛性加劇航司經營壓力。
2025年開局,民航以“國際突破、貨運提質、效率躍升”三大亮點奠定復蘇基調。
但如果本質不改,航司恐怕難以突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