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一名高校輔導員通過網絡平臺發帖,稱其因多次被學生罵,乃至被氣哭,最終難以繼續承受而選擇辭職。
在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實踐中,與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的情況屢見不鮮,此類事件已非個別現象。不少輔導員,無奈選擇辭職。
當前“00后”大學生群體在管理與引導上的難度增大,他們傾向于表現出較強的個性與自主意識,對傳統的管教方式表現出一定的抵觸情緒,導致與輔導員之間的矛盾頻發,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內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輔導員與“00后”的多種矛盾
雖說輔導員與學生有矛盾重提,在高校屬于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但是極具個性的“00后”大學生確實給如今的大學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了不少挑戰,兩個群體之間的矛盾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歸納發現這些矛盾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
? 管理與自由的矛盾
輔導員作為校園管理的關鍵角色,負責維護學校的規章制度與秩序,保障學生的安全及學業順利進行。然而,面對自我意識強烈、追求自由與個性化的“00后”大學生群體,輔導員的管理任務顯得尤為復雜。這一代學生渴望表達自我、追求獨特的生活與學習方式。而傳統的管理方式可能未能充分兼顧其心理需求與成長特點,從而引發部分學生對管理的抵觸情緒。
尤為典型的是一些學生因請假的事情,與輔導員產生矛盾。部分學生未經輔導員批準便擅自請假,并且在請求輔導員補簽請假單時展現出傲慢且咄咄逼人的態度。更有甚者,一些同學直接繞過輔導員,私自離校,不向其報備。
?期望與現實的矛盾
輔導員普遍懷揣著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期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嚴守紀律,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然而“00后”大學生群體往往更加注重個人興趣與需求的滿足,對于輔導員的這些正面期望,他們有時并不認同、理解這份期待,這種認知上的差異極易導致雙方在特定問題上產生矛盾與分歧。
例如學校邀請了知名學者進行學術講座,旨在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但是部分學生對此類講座并不熱衷,認為講座內容過于深奧或與自己專業無關;學校要舉辦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如文藝晚會等,旨在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一些學生對這些活動并不感興趣,認為這些活動與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符,與自己的專業學習沒關系。
?溝通方式的矛盾
一方面,輔導員可能習慣于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或書面通知方式,而“00后”大學生則更喜歡利用新媒體進行溝通和交流,這種溝通方式的差異有時會導致信息傳遞不暢或誤解;另一方面,部分具有鮮明個性的“00后”大學生,在與輔導員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其言語表達有時會顯現出不夠重視溝通禮儀、缺乏適當邊界意識的現象。
例如,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學生可能會使用過于隨意的稱呼來與輔導員交流,如直接稱呼輔導員的名字或使用親昵的昵稱;在某些場合下,學生可能會以幽默的方式談論輔導員的個人生活或學習表現,但這種幽默往往可能被視為不尊重或冒犯;還有些學生可能會通過聊天軟件或其他方式請求與輔導員建立非專業的關系,如請求成為好友、甚至是建立情侶關系等。
輔導員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
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往往需要頻繁接收并處理來自學生的各類負面信息與情緒困擾。這一職業特性也導致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問題。
2023年,一篇題為《王小雨為什么不以輔導員為志業——基于一位離職轉崗輔導員的個案調查》的論文,在高校輔導員圈中掀起熱議。
文章以一位離職轉崗輔導員為深度分析個案,通過深度訪談和資料分析,挖掘輔導員離職轉崗背后的深層原因。據王小雨(化名)講述,該校近3年除去提拔外,轉崗的輔導員有5人,占全校專職輔導員的1/10。他們提出的轉崗理由都是“個人健康原因”,其中4人為心理健康原因。雖是個例,卻也引人深思。
有研究表明,心理疲勞、焦慮、困惑、挫敗是輔導員群體較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研究通過對若干名輔導員進行長達半年的跟蹤訪談,發現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已成為普遍現象;還有研究對新進輔導員進行了調研,發現新進輔導員容易出現角色適應不良問題,進而過早對職業產生心理倦怠。
“輔導員長期承受多層次、多方位的角色沖突,職業壓力大、工作內容雜亂、自身定位模糊等問題容易帶來職業倦怠。如果社會給予的經濟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輔導員自身調節能力皆不夠充分,那么,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就不容樂觀。”陳舒恬在其研究論文《角色沖突視角下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歸因探析》中指出。
圖片來源:陳舒恬,《角色沖突視角下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歸因探析》。
勿讓輔導員成為“流水兵”
2024年12月,一高校工作多年的輔導員發貼稱,因為工作病倒了,需要請假回家休息,向領導請假,領導說其要是無法勝任工作可申請轉崗或辭職。
這位年齡已經35歲的輔導員,不知該怎么辦,“出來找工作也需要勇氣”。
基于工作紛繁復雜,以及考慮到未來的職業發展等多重因素,許多輔導員工作一定年限后都想轉崗,已成為不爭事實。正如一位曾有高校工作經歷的網友所說,“身邊很多年紀大點的資深輔導員確實都轉崗了,進了學校的各種處室。”
一位坐標上海某市屬高校的網友表示,“輔導員最常見的晉升路線就是從輔導員變成學院黨委副書記”。
不過對于輔導員轉崗一事,有關教育專家指出,勿讓高校輔導員成為校園“流水兵”。高校培養一名合格的輔導員非常不容易,建議高校應該在管理分工、分配政策方面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輔導員成為心理輔導和學生管理的專家。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學生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的重要職責,是連接學校與學生的橋梁,對于維護校園穩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必須高度重視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健全輔導員心理健康監測與干預機制,確保輔導員能夠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工作。
同時,為了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與潛能,高校還需為其職業發展鋪設清晰、完善的路徑。這包括設立明確的晉升通道、提供多樣化的培訓與學習機會等,以及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讓輔導員在職業道路上能夠看到成長的空間與希望,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學生管理與教育工作之中。
本文來自:麥可思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