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深感榮幸能來到中醫的發源地中國,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座醫學圣殿中求學,感謝老師們的傳授,讓我們的學識得以精進與升華。”貝特朗·米羅動情地說。
3月21日,在湖南中醫藥大學與法國中醫學院聯合舉辦的2025法國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研修班結業儀式上,包括貝特朗·米羅在內的12名法國中醫學院的師生身著正裝,逐個鄭重地接過紅燦燦的結業證書,臉上洋溢著興奮和自豪。
結業儀式上,10名法國中醫學院學員合影。
在為期兩周的研修中,這批遠渡重洋的法國學員學習了針灸推拿基本理論、操作技能及臨床應用知識。于他們而言,這既是一次專業技能的提升之旅,更是一場對中醫文化的尋根之旅。
“第一堂課我就感受到中醫的神奇”
法語中有一句改編的諺語——“Les aiguilles traversent les frontières,la santé unit le monde”,它的意思是“銀針穿越國界,健康聯結世界”。在世界各地,中醫針灸推拿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開班儀式上,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戴愛國為法國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研修班授旗。
3月10日,法國中醫學院的2名老師和選拔出的10名學生帶著對東方醫學的好奇與熱忱來到長沙,開啟了針灸推拿研修課程。
法國學員蘭加爾·阿亞今年33歲,幾個月前因騎自行車摔跤導致骨折,正處于術后康復期的她,走路需要拄著拐杖,但這絲毫沒有減少她來中國的求學熱情。
“在我學習中醫的5年里,我一直期盼著能來到中國,深入了解中醫文化。為了此次研修,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學習針灸原本用的是國際標準穴位,為了更直接地理解學習內容,來中國前我特意去學了中文穴位名。”阿亞翻出手機里的穴位對照圖片,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足三里、合谷等穴位的具體位置。
此次針灸推拿研修班,依托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學員們提供了“理論+實踐”多元課程體系。“通過更加注重實踐臨床和理論相結合,盡可能地讓學員們在中國學到‘真功夫’。”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鴻翔說。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主任婁必丹為法國學員們講授理論知識。
在第一堂醫院推拿門診實習課上,阿亞就親身體驗了中醫針灸的神奇療效。作為授課老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副主任葉勇了解到她有腿傷后,課堂間隙主動向隨行法語翻譯張舟了解了阿亞受傷情況。
“我骨折手術后已將促進愈合的內固定去掉,法國醫生說讓我在家靜養3個月。”阿亞說,由于自己最近走動太多,所以加重了疼痛。
“這是我們針灸推拿的優勢病種,在中國,用針灸推拿外治方法可以加速它的康復。”葉勇仔細檢查了阿亞腫脹的腿后,問她是否愿意運用針灸進行康復治療。
阿亞欣然同意。于是,葉勇利用針灸為阿亞進行了治療。“治療后,我竟然就可以嘗試不用拐杖獨立行走,小腿松弛了很多。”阿亞不斷用法語和英語向葉勇和同伴們表達自己的驚訝,“feel better!(感覺好一些!)”
此后,帶教老師們多次為阿亞做針灸治療。不少法國學員在驚嘆之余,紛紛用手機拍攝下老師的治療手法,“阿亞的治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醫的神奇療效激發我們的學習熱情”。
學習之余,法國學員們一起逛了太平街、爬了岳麓山,還去開福寺祈福,沉浸式感受了長沙滿滿的煙火氣。但是湖南菜的“辣”,也給這些“法國胃”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不少學員出現了上火、拉肚子的現象,但大家都在努力克服,堅持上課。”同行的法語翻譯張舟笑著說。
中醫文化架起中法文化交流橋梁
“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大家看看這名中風患者走路有哪些特點?”3月19日,帶研修班學員查房的帶教老師羅容拋出了一個問題。
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針灸推拿科副主任醫師羅容為學員們講解中風患者施診治療方法。
“他的右腿有提髖的動作,并且很費勁,是因為他的下肢無力。”女學員弗利奧·吉哈尼的回答得到羅老師的稱贊。
正當羅容準備示范施針治療時,這名中風患者提出要順帶通過針灸減肥。“中醫針灸還能減肥嗎?”法國學員們面露驚訝。
“是的,中醫針灸不僅用于康復治療,還可用于減肥和美容。”羅容回答。
“治療期間需要控制飲食嗎?療程多久,一周幾次,效果如何?”學員隨即將一個個問題接連拋出。
交流中,羅容了解到很多法國人身形肥胖,所以對減肥非常有需求。面對學員們滿滿的求知欲,羅容耐心地介紹了中醫減肥的針灸療法。
“此次進修學習課程的亮點在于注重實踐教學,學員們可以在醫院觀察到很多臨床病例,并現場學習醫生的診斷經驗。”帶隊研修的法國中醫學院院長夏普·熱羅姆說。
與尋常在醫院實習的大學生不同,這批法國學員大多是在工作后,出于熱愛開始學習中醫。
42歲的弗利奧·吉哈尼原本在一家私立西醫院當護士,因中醫針灸推拿治好了困擾她10余年的腰痛,于是萌發了學習中醫的想法。如今,她已經在法國中醫學院學習了3年。
此次進修學習讓吉哈尼收獲頗豐。尤其是葉勇老師用手法為其復位了頸椎,讓她的頸椎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她直言,帶教老師展現的精湛技法令人震撼。
里奇爾·阿梅麗是一名人物傳記作家,如今一邊寫作,一邊學習中醫。即將從法國中醫學院畢業的她擅長針灸,在去年開設了自己的中醫診所,利用針灸和推拿為患者解決病痛。她非常熱愛中國文化,社交軟件的頭像是中國女書,診所的書簽上印有孫思邈的畫像,“我要將在這里的實習經歷寫成書,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文化”。
由于大多數學員只會法語,語言不通成了教學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如何讓法國學員們了解到中醫精準施治的精髓,這給翻譯和帶教老師們帶來了考驗。
“在帶教頸椎病時,針對關節調整手法,我們認為要了解關節的‘松動度’和‘終末感’,這6個字的中文很難翻譯成法語,于是我就帶著他們去觸診,手把手讓他們自己體驗脖子向左轉或向右轉時,摸著骨頭和韌帶的感覺,最終理解關節的松動度和終末感。”葉勇說。
學員陳·潘·洛朗在法屬留尼旺島經營一家中醫私人診所,那里是法國的海外省之一。祖籍廣東的他,是法國第三代華裔,自大學畢業后便開始學習中醫,至今從醫10余年時間,這是他第二次來中國進行中醫進修學習。
盡管陳·潘·洛朗只會簡單的中文,但他對中醫知識非常熟悉,也因此成為法國學員中最受歡迎的那個人——他在課堂內外為同伴們翻譯、解釋帶教老師講述的穴位位置、治療手法和療效。他說,要把最新的中醫針灸推拿技法帶回法國。
學員在認真聽課。
“學習兩周后,大家已能記熟并精準定位大部分的穴位,能熟練運用滾法、一指禪推拿,甚至能用中文說出‘阿是、中平’等穴位名稱,還理解了什么是‘得氣’。他們用法國人特有的嚴謹,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每個穴位的經緯度。這些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進步背后,我看到了他們對學習的不懈堅持與勤奮努力的汗水。”在帶教老師、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副主任潘江看來,中醫文化架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中醫不僅是古老的智慧,更是屬于全人類的生命科學。
一批批海外學員成為中醫傳播使者
“在法國,中醫受到非常多的患者歡迎,也有不少人正在學習中醫,對于能在法國傳承發揚中醫我們引以為傲。”夏普·熱羅姆介紹,法國中醫學院于2007年在法國圖爾市成立,在為期5年的學制里,開設了推拿、針灸、中醫藥學、營養學等課程,學員可以進行系統的中醫知識學習。
法國是歐洲最早使用中醫藥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中葉,針灸療法便在法國扎根生長。目前,法國的注冊針灸師已突破萬人大關,針灸專業培訓學校有10余所。
此次舉辦的研修班,是法國中醫學院與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第三次合作。湖南中醫藥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國際教育學院院長田雪飛介紹,近年來,湖南中醫藥大學與法國中醫學院在學術交流、師生互訪、技術培訓等領域合作日益緊密,2018、2019年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來華短訓班,取得熱烈反響和良好效果。
“2019年,我親眼見證了學員們在長沙實習期間的成長和進步。”夏普·熱羅姆介紹,當年的學員們有些已在為患者服務,深受歡迎。
貝特朗·米羅的針灸課隨堂筆記。
“從經絡氣血的理論溯源,到毫針、艾灸的精準施術;從推拿手法的剛柔相濟,到康復理療的辨證運用,每一堂課、每一次見習,學員們都展現出對中醫知識如饑似渴的追求。這兩周里,中法文化通過中醫藥這一橋梁實現了深度對話,編織起中法雙方情誼的紐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譚琥認為。
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戴愛國同樣認為,這份建立在對中醫共同熱愛與對人類健康執著追求之上的情誼,將推動中法中醫藥合作不斷邁向更高峰。他介紹,近年來,湖南中醫藥大學舉辦了多個海外進修班,海外學員們跨越山海來到中國學習研修,這既是對中醫藥的深度認同,更是攜手推動傳統醫學傳承創新的生動寫照。中醫“走出去”不僅需要廣泛傳播,更需要憑實力、靠療效。
在此次研修班開班之際,法國中醫學院的師生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伴手禮——12個裝著中草藥的香囊,上面標注著每味中草藥的名字。當了解到香囊在中國古代是定情之物時,阿亞感動不已,她說將好好珍藏這份象征著友誼的禮物,將它所蘊含的中醫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推廣出去,并期待下次再來到中國學習交流。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肖君臻
圖 | 政協融媒記者 付櫟 王宇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