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司馬南微博截圖
前些天最大的熱搜居然是司馬南因偷稅漏稅被罰的消息。對于司馬南,我沒怎么關注,只是知道他平時鼓吹反美,卻又在美國買了別墅。另外,他的粉絲平常喜歡指點江山,大談國際關系,有著“樸素的”愛國情感。
現在司馬南被罰了900萬人民幣,我就看到網上不少人叫好,各種公眾號都以司馬南被罰的消息為主料食材,煎炒烹炸一番,端出來給粉絲們品嘗,好像司馬南真的要倒了。我覺得未必如此。
我以前看過兩本關于傳播學的書,就是法國學者勒龐的《烏合之眾》和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家霍弗的《狂熱分子》。他們都認為,宣傳的受眾本身的心態就是某種宣傳大行其道的肥沃土壤。由此而知,司馬南的受眾是很吃他鼓吹的那一套反美觀念的。
據我觀察,無論在世界上的那個地方,做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的人,都深諳人性,知道哪類受眾基數最大,知道哪類內容最對他們的口味,然后就刻意地炮制這類內容迎合他們,這就叫掌握了流量密碼。
比如在美國,川普就抓住了這個特點,他不靠看似強大、主流的傳統媒體,不靠建制派的發聲渠道為自己打造人設,他是21世紀的傳播學大師,知道21世紀的宣傳洪流要通過網絡來實現,要直接面對受眾發聲。于是他選擇“推特治國”,每天瘋狂發推。當建制派的政客們還在透過大報紙、大電視臺發廣告的時候,川普卻在各種網絡平臺上鼓吹他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教義,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圖:《時代》雜志封面
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和德國,右翼黨派也利用民間對某些群體不爽的情緒乘勢而起,在議會里奪得了很多席位,甚至取得了執政地位。這個趨勢看起來似乎越來越普遍,甚至已經開始蔓延。
那司馬南的受眾最喜歡消費哪類內容呢?就是他所宣揚的“反美愛國”。我經常在電梯里聽到一些人開著外放播放司馬南那類短視頻內容,一聽就是某些野雞MCN制作的,配著慷慨激昂的音樂,然后是一位更加慷慨激昂的主播。如果主播是男的,那必定是用一種斬釘截鐵式的語氣,如果是女的,那就多半是在模仿李春姬女士在說話。
《狂熱分子》這本書里有個觀點,就是“仇恨”是群眾最有效力的凝結劑,最能調動人的情緒。三國時期的孫權也懂這個,他不想投降曹操,又擔心曹操對江東的魅力攻勢會軟化、分化孫吳陣營,就故意激怒曹操對江東發起攻擊,果然江東百姓個個同仇敵愾,誓將抗曹進行到底。
川普也深知這一套,他通過社交媒體、播客之類的數字平臺鼓吹反華、建墻反非法移民,反“覺醒文化”(woke culture),反白左的DEI(多元、公平、包容),反性別議程,反非西方宗教文化,宣揚美式傳統保守主義,都是號準了很大一部分美國選民的脈,知道這些選民苦這一套久矣。果然,他賭對了。
司馬南不用賭,因為他知道大部分人都有樸素的愛國情感,也不會理性分析復雜的國際形勢,只需要找到一個能合法、暢快地抒發恨意的靶子,美國和西方就是不二之選。正好,西方的政客們這些年也是這么操縱他們那邊的民意的,他們為了選票也不斷鼓吹對華強硬,展示鷹派姿態,也收到了奇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雙向奔赴。
我們國家這些年都是支持營造開放、包容的國際關系的,對外交流的管道也是越開越大,對多個國家都實行了免簽政策,不希望走冷戰式的對抗老路。可遺憾的是,網絡上聲量最大的卻往往是另一種聲音,這實在不利于國際友好關系的大局,也不利于我們國內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就是平時在網絡上發聲、對話的時候,要注意秉持一種理性、溫和的態度,不要動輒惡語相向。對于普通的外國人,我們也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待人,既不仰視,也不俯視,讓他們感受到中國作為泱泱大國的風度,感受到東方民情之美。我相信,只要這樣的態度是我們普遍的態度,世界就會少些紛爭,多些和諧。要改善這種情況,長期來看,應該還是從教育上下功夫,培養理性的愛國公民。我這里描述的是理想狀態,真正需要我們做的,就是身體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拒絕司馬南式的狂熱,擁抱理性愛國理念。
圖:網絡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