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車企與零部件巨頭加速搶灘具身智能賽道的背景下,均勝電子仍面臨激烈競爭,跨界轉型的成效仍有待時間驗證
文|陳佳 李皙寅
編輯|李皙寅
3月27日,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600699.SH)發布2024年財報。全年營收558.6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汽車安全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 387 億元,汽車電子實現營業收入約 170 億元。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母凈利潤約12.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增長一方面源于均勝電子近年來推進的各項降本增效措施,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增強(汽車安全業務主營業務毛利率同比提升至約 14.8%);另一方面源于訂單充足,2024年均勝電子全球訂單金額約839億元,為歷史新高(汽車安全業務訂單574億元,汽車電子業務訂單265億元)。
2024年均勝電子非經常性損益達3.2億元,主要因關廠裁員等而發生的一次性重組整合費用,如安置職工的支出等,報告期內實現歸母凈利潤約為 9.6 億元。
均勝成立于2004年,總部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是全球性的汽車電子與汽車安全供應商。均勝電子的現有產品覆蓋智能座艙域控制器、5G-V2X車路協同解決方案、新能源電池管理系統、方向盤、安全氣囊、安全帶等。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統計,按2023年收入計算,均勝是中國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艙域控系統提供商,以及中國和全球第二大汽車被動安全產品提供商。
均勝電子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上市之后,均勝電子先后收購了德國PREH、德國QUIN、美國KSS以及日本高田資產(PSAN業務除外)等,也使之快速成為汽車電子和汽車安全領域頭部企業。
通過并購,均勝電子拓展了業務范圍和市場,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成本壓力。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均勝電子啟動了香港上市計劃并遞交上市申請。若均勝電子能順利登陸港股,通過IPO的方式獲得股權融資,對于公司資產負債率下降及企業流動性都將帶來較大益處。
如今,全球汽車消費市場的增速逐漸放緩,在大趨勢下,像安全帶、安全氣囊等傳統業務的增速空間有限。在這一背景下,均勝電子選擇了兩條路,其一降低歐美冗余產能,借此降本;其二加速布局智能座艙、具身智能機器人等新增業務。具體效果,有待時間檢驗。
海外業務承壓,關廠推高運營成本
從分區域市場來看,均勝電子的業務呈現“內熱外冷”的現象。
均勝電子在中國國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億元,同比增長 6.7%;國外業務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4億元,同比下降1.83%,這主要受到汽車電子的海外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影響,尤其是歐洲及日韓區域汽車產量下滑較多,歐美車企電動化轉型放緩。
2024年歐洲的新乘用車注冊量增長0.9%,達到1296.4萬輛。盡管歐洲新車市場連續第二年擴張,但總銷量仍較2020年前的峰值少了近300萬輛。2024年,歐盟(EU)的純電動汽車銷量(BEV)下降了6%,至144.8萬輛,而2023年為153.8萬輛。銷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德國電動汽車市場萎縮了27.3%,銷量下降了近14.4萬輛。
歐洲汽車產業調整壓力傳導至供應鏈端。據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CLEPA)統計,僅在2024年,汽車供應商就宣布將裁員5.4萬人。自2019年以來,歐洲汽車供應商共宣布裁員14.5萬人,而只創造了5.1萬個新工作崗位。
針對歐洲地區,均勝電子推進業務資源整合,尤其是在德國地區,削減約600名研發、管理、生產等人員,關閉德國阿沙芬堡工廠和羅馬尼亞周邊的衛星工廠;美洲地區則推進5個工廠的關停工作,精簡組織、優化人員。這也在短期內推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2024年度,均勝電子持續整合海外業務,其中關停工廠處置員工造成的一次性開支高達5.5億元。
對此,均勝電子回應稱,短期調整雖對利潤產生壓力,但通過供應鏈優化和產能重構,歐洲及美洲區域毛利率同比改善,為長期盈利修復奠定基礎。
根據汽車行業的經驗,向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產能,借助統一生產,從而降低成本。目前均勝電子的策略是,降低歐美地區的冗余產能,借助中國市場研發前瞻技術,向東南亞、北非等地區布局新增產能。
在產能布局上,均勝電子擴建浙江湖州氣體發生器產業基地,提高核心零部件自供比例;合肥新產業基地加速量產以滿足國內頭部自主品牌需求。同時,實施產能區域轉移策略,將部分產能從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區轉移,例如將羅馬尼亞方向盤產能轉移至摩洛哥,汽車電子產能轉移至中國工廠,歐美安全氣囊產能轉移至菲律賓。
除了汽車,還想制造機器人
在零部件之外,均勝電子也在積極拓展其他業務,具身智能機器人便是其中之一。在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成為全球車企戰略布局的新焦點。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具身智能列為未來產業培育方向。高盛預測 2035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達1540億美元。
具身智能(Embodied AI),通常指的是強調物理實體與智能體結合的AI系統,比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它們通過傳感器和執行器與環境互動。這涉及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領域。
均勝電子定位為“汽車+機器人Tier1”,向包括全球車企在內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相關公司提供軟硬件及解決方案。具體來看,希望借助公司在汽車零部件上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布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鏈,從而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均勝電子的相關人士告訴《財經》,為人形機器人打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經向知名人形機器人公司送樣。
從造車布局造機器人,有這個想法的不止均勝電子一家,知名整車廠、零部件均已開啟布局,這條轉型之路的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全球車企加速從智能汽車向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延伸,特斯拉、廣汽、小鵬等企業紛紛入局搶占這一新興“千億藍海”。特斯拉 Optimus 依托自動駕駛感知算法與供應鏈體系,已實現工廠場景的動作規劃與精細操作,計劃2025年底量產并拓展至家庭場景;小鵬汽車將自動駕駛的技術架構復用于人形機器人,提升其運動控制與決策能力;廣汽集團第三代人形機器人 GoMate預計到2026年完成小批量生產并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產。
特斯拉Optimus的量產計劃已經較為明確,而均勝電子目前仍處于技術布局和研發階段。如果以特斯拉2025年量產為基準,均勝電子的商業化進程可能落后特斯拉兩年至三年。
具身智能正成為全球零部件巨頭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博世、安波福等企業通過技術研發、產能布局,加速從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向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轉變。汽車產業鏈巨頭布局具身智能有技術同源性優勢,可依托汽車領域積累的感知、控制與能源管理技術,向機器人領域延伸。
責編:孫悅桐???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