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聯合主辦的2025年北大光華兩會后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在京舉行。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唐遙發表了題為《中國探路全球經濟變局——“優進優出”》的主旨發言。唐遙回顧了中國開放政策的動態演變歷程,著重指出中國正從依賴外部市場逐步走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模式轉變。他認為,在當前中國內循環基礎不斷夯實的形勢下,前瞻性地布局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中國及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這就要求中國在國際貿易與投資政策方面進行深度優化。
為此,圍繞“優進優出”這一理念,唐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在“優進”層面,鑒于國內需求中消費占比不斷攀升,中國需要引入更為多元化的產品、服務以及生產要素,以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升國內資源利用效率。具體而言,在進口方面可探索與不同國家或關稅同盟達成互惠協定,并承諾逐步將大部分進口關稅降至零;在外資領域應鼓勵更多服務業企業來華投資,切實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的決策;在人員交流方面要持續提升外國人員進出的便利性,吸引外國人力資本更多參與中國國內經濟活動。
在“優出”層面,由于國內工業能力迅速提升,中國現已具備輸出價值創造環節以及助力其他國家發展工業的物質、技術和資金條件。貿易方面,中國應持續推動提高中間品出口在出口中的占比,促使中間品與其他國家的生產要素在當地融合,實現經濟價值創造層面的共享與共贏;對外投資方面,引導出海企業秉持因地制宜、長期主義、互利共贏的原則扎根當地,搭建更多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聯通的橋梁;此外,中國金融系統應探索服務產業出海及全球市場的路徑,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展望未來,開放愈發重要
回溯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大進大出”的開放策略,大規模引進外資和技術,通過加工貿易大規模出口。至2020年,受貿易摩擦與全球疫情的雙重影響,中國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向。
“從國家發展的宏觀視角審視,此前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較多地借助外部市場,對外部需求的依賴程度較高。而如今,我們正有條不紊地朝著依靠本國內需體系的方向過渡,這無疑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唐遙表示,構建國內大循環既體現了中國長期以來建立內需體系的訴求,也反映出在動蕩國際形勢下對經濟安全的考量,而外循環同樣不可或缺,其是提升經濟效率的必然要求。
這便是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對外開放思路轉變的內在邏輯。
在當下這一關鍵節點,中國正全力以赴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列為重要任務。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1.2%。
“中國已經建立起包含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在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雖然仍存在一些短板,但整體構建進程迅速。這些具體成績也充分表明,內循環正不斷夯實。當下,我們在持續推進內循環的同時,也需前瞻性地布局外循環,這也是中國適應全球變局,應對缺乏統一、穩定國際經貿規則的積極策略。”唐遙說。
唐遙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對中國優化國際貿易和投資政策提出了要求。在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快速推進、內循環基礎不斷夯實的形勢下,前瞻性布局高水平開放,對于中國及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意義重大。
適應變局,優化開放模式
當前,全球經貿關系正經歷著深刻而巨大的變革。而中國的經濟崛起,將不斷推動全球經濟的向前發展,中國與世界之間需要在發展中尋找新的平衡路徑。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經貿變局絕不僅僅局限于中美關系,其實質是中國與世界整體關系的深度重塑。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發展模式的轉型與開放戰略的深化,正成為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核心變量。”唐遙說。
唐遙表示,在過去幾年里,中國制造業和工業增速均顯著高于居民消費增速。例如,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不會超過3%。在此情形下,如果中國制造業產能以約5%的速度增長,而世界需求增速卻不足3%,那么供需矛盾不可避免。
事實上,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占全球30%,依靠外部市場擴容的潛力較為有限,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制造業迫切需要與全球經濟探尋新的平衡模式。
“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化,而是呈現出碎片化特征的國際經濟環境,不僅缺乏統一規則,而且現有規則極易被有些國家所破壞。從中國與世界交往的視角出發,無論是著眼于近期還是長遠發展,都迫切需要全新的思路,以此加速或優化現有發展趨勢。”唐遙說。
優進優出,拓展共同利益
在唐遙看來,通過“優進優出”,中國將更好地拓展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有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在“優進”層面,隨著國內需求中消費占比持續上升,中國需引入更多元化的產品、服務與生產要素,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升國內資源利用效率;在“優出”層面,由于中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協同發展,工業能力快速提升,中國已具備輸出價值創造環節以及助力其他國家發展工業的物質、技術和資金條件。
在外貿方面,中國應積極主動推進單邊開放,與不同國家或者關稅聯盟開展雙邊談判,推動降低雙邊關稅。這與美國式的威脅性談判存在本質區別,中國談判的默認目標應是實現零進口關稅,并要求對方給予相應的優惠關稅待遇。
對此,唐遙建議可參考《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相關要求,其規定99.5%左右的產品零關稅,工業品零關稅比例達 99.9%,以此為參照制定貿易決策,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向愿意合作的國家提供等同于CPTPP的進口關稅待遇,從而可以有效打破當前多邊貿易機制的僵局。
在外資領域,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下降幅度較為顯著。2024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27.1%,其中制造業外資下降近30.4%。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錯綜復雜,從產業部門角度剖析,需要審視服務業和制造業兩大板塊的平衡。
“中國雖已提出全面取消制造業準入限制的政策,但制造業區域集聚程度較高、競爭激烈,外資進入后的發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唐遙分析指出。基于此,他建議應積極鼓勵外資更多地投向服務業,不僅是政府重點關注的高精尖研發領域,也要包括生活服務領域,兼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滿足中國消費增長過程中對服務的多元需求。
此外,唐遙還特別提到,為吸引外資服務業,可通過擴大人員交往便利化程度,降低中小企業外資進入成本,從而有效扭轉當前外資下降的被動局面,而不應僅僅局限于關注傳統制造業的市場準入和成本因素。
除“優進”舉措外,“優出”同樣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發展的關鍵環節。在唐遙看來,中國企業的出海路徑已逐漸走向多樣化。過去中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出口層面,自2022年起,企業自主出海行為日益普遍,中國不斷提升的工業能力使其具備了向全球輸出價值創造的強大能力,助推了其他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唐遙表示,企業海外發展的路徑主要涵蓋了出口貿易、特許經營、戰略聯盟、海外投資這幾種形式,其中海外投資常見的方式包括并購、設立子公司等。在出口貿易方面,自去年起,中國著重強調提高中間品出口,這將極大地促進中國價值創造與他國要素在當地的有機結合,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在對外投資方面,唐遙提醒,企業出海應秉持長期主義理念,與當地利益緊密捆綁,因地制宜地開展合作。在此過程中,企業必然會產生融資需求,若能與金融領域“五篇大文章”有機結合,將為中國的金融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經濟要實現與世界的深度融合、達成平衡發展的目標,就必須積極拓展與各國的共同利益,推動全球經濟格局朝著穩定、有序、可持續的方向穩健前行。”唐遙總結道。
唐遙,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北京大學管理科學中心副主任。他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9到2017 年在美國的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任教并取得終身教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氣候變化的經濟學。
來源 |北大光華對外關系部
編輯 |劉暢
排版 |李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