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被譽為“千古第一賢相”,他忠心耿耿、足智多謀,為報劉備知遇之恩,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伐之前,他上書后主劉禪,寫下了流傳后世的《出師表》,感人至深。后人甚至評價“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這一名篇與《千字文》《陋室銘》一樣,深受書法界名家推崇,很多頂級高手都抄寫過,比如蘇軾、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這類書法作品中,要說哪一件筆法最豐富、氣韻最高古,當屬唐代李邕的《出師表》殘稿了,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此文殘稿了。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提出“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的觀點,指出了兩者書法之間的淵源,說明了各自書風的差異,即王羲之的字偏于精巧,李邕則重于宏構。還表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李邕是與王羲之并列的大師,甚至論書法氣象之大,他已經超越了王羲之。
李邕《出師表》殘稿有三大珍貴之處:其一,這是他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墨跡作品,也是草稿。“碑不如帖,帖不如稿”,不論是書寫時的自然流暢,還是情緒的飽滿、用筆的細膩,都勝過了《李思訓碑》《麓山寺碑》這些碑刻。
其二,這件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晉唐筆法,在筆畫、結構上繼承了王羲之的特征,但又有突破,將盛唐雍容華貴之風注入其中,表現在結構的舒展寬博,起收筆、轉折時的抑揚頓挫上,既有晉人的妍美瀟灑,又有唐人的嚴謹工致。
其三,《出師表》殘稿遞藏有序,清代時進入內府,被乾嘉道等帝王視為“至寶”。清亡后流落民間,后輾轉流落到臺灣省臺北故宮博物院,經碳14、紙張檢測和專家鑒定,確認為真跡。因此,我們再臨摹時不用擔心被誤導。
《出師表》殘稿縱23.5厘米、橫183厘米,存51行、250余字,字徑大小約3.5厘米,從開篇至“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一句為止。字字敦厚扎實,剛柔并濟。先空中取勢,起筆或藏鋒、或露鋒,落筆后有蓄力、調鋒、輕重的變化,行筆純以中鋒,筆畫骨肉勻稱、渾實飽滿,筆力雄健,轉折處方圓并用,極富韌性與張力。
結字欹側多變,因字賦形,整體取橫勢,內緊外松,俯仰顧盼,欹正交雜,楷行結合,章法嚴整,墨色枯潤變化自然,有層次感,全卷精到細膩,堪為典范之作。將此作細細臨摹,把每個字蘊含的技巧吃透,我們便能直入晉唐門庭了。
而今,我們將李邕《出師表》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