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生于公元484年,字子云,南北朝時南朝南梁人,出生于義興郡國山縣(就是現在的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西南),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卻是不世出的千古名將。
按照《南史·陳慶之傳》中記載的情況,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陳慶之打得都是神仙仗。
戰績不勝枚舉,而這里卻只想聊聊為什么他都能打贏這些看似危險甚至必敗的戰役(斗)呢?
NO.1|壹
與梁武帝常年對弈
陳慶之自幼就開始追隨梁武帝蕭衍,那時的蕭衍并沒有帝王氣象,只是南齊皇室的成員之一,因為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受到信任所以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
年輕時的蕭衍特別喜歡下圍棋,經常通宵達旦且樂此不疲,大部分棋友最后都困倦得直接在棋盤旁邊睡著了,只有陳慶之從不這樣,只要聽到蕭衍的召喚就會馬上趕到,無論對弈多久也看不出任何倦怠,所以深得蕭衍的喜愛和信任賞識。
后來蕭衍一路平定建康(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代齊建梁的過程中,陳慶之也伴其左右,任勞任怨,所以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梁朝后,陳慶之逐漸升任為主書。
一般情況下,自己跟隨(押寶)的主公成為帝王,正常操作是開府建邸、榮華顯貴,不過這時的陳慶之卻做了一件相反的事情:從此他散去財產,招募賢能,常常考慮著為國效力。
NO.2|貳
原本只是變相晉升
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北魏徐州(那時的徐州面積很大,不止一個城市)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請求歸附梁朝,沒有聽從大臣們勸阻(主要是擔心激怒當時更強大的北魏)的梁武帝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領梁軍前去接應。
老實說,這的確是梁武帝在照顧陳慶之,因為這一年陳慶之已經41歲了,在人均壽命并不算長的古代,這個年紀如果再升不上去,基本就剩告老還鄉了,所以,對這位不知不倦的棋伴、忠心耿耿的心腹,梁武帝不忍心就這樣把陳慶之的榮華富貴消磨掉了。
這次接應行動很順利,所以回來以后,陳慶之官拜宣猛將軍、文德主帥,并且又領了一個新的任務:率領兩千人馬護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治所彭城(現在的江蘇省徐州市境內),占領這個重要的地盤。
在梁武帝看來,新任務的難度也不大,只是一個護送,只不過他忘記了大臣們曾經的忠告:出了叛將,而且是在徐州這么重要的軍事重地,北魏不會善罷甘休。
結果出事了——當年五月,北魏派遣安豐王元延明(北魏的漢化過程中,只要姓“元”,多為皇室貴族)、臨淮王元彧率兩萬精銳前來討伐,元延明先派遣別將丘大千在潯梁筑壘,監視南梁軍隊。
陳慶之認為需要盡快破壞北魏的前鋒和堡壘,務必挫其銳氣,否則后患無窮。所以他親率兩千步騎兵進逼北魏的堡壘,一戰便將其擊潰。
不過,這并沒有阻止內部的分歧,被梁武帝蕭衍派來占據和經營徐州的豫章王蕭綜,居然在六月悄悄溜出彭城城外,逃往北魏去了。
天亮后,陳慶之匯報軍各卻到處找不到蕭綜,卻聽見北魏軍隊在彭城城外大喊:你們的豫章王昨夜已來到我們軍中,你們還能做什么?
于是南梁軍隊紛紛打開城門潰散,北魏軍隊趁機進入彭城,并且開始追擊南梁軍隊,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攻占的徐州境內的多個城池,一直到宿豫才返回。
南梁軍隊損失十之七八,只有陳慶之及時撤退,所部人馬得以保全。
NO.3|叁
關鍵在戰機捕捉
陳慶之對北魏軍作戰中,屢次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根本原因在于他富有謀略膽略且擅于把握戰機——也許跟他多年以前不斷下棋對弈有關。
特別是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的南梁北伐中,能夠以七千人大破元天穆大軍三十萬,關鍵是陳慶之看透了北魏內部的重大分歧甚至發展到你死我活、互看笑話的深刻矛盾。
當時陳慶之奉命率領本部兵馬參與攻打滎陽(現在的河南省轄縣級市滎陽市),但北魏在滎陽有精沖羽林軍七萬防守,再加上滎陽城又十分堅固,陳慶之短時間內攻之不克。
重點是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率領大批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這時滎陽城都還沒有攻下,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且是前后夾擊的態勢,南梁軍隊各部都感到十分恐慌。
陳慶之鎮靜地解下馬鞍并且喂了馬,然后對本部的將士們說兩句話:
我們到這里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也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等人的軍隊與我們都是仇敵。然而,我們只有七千人,敵人卻有三十余萬——其實是號稱三十萬,實際上元天穆所率援軍步騎兵約三萬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是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而是應該先攻破他們的城壘。請各位先別自相猜疑,以免死在戰場上。
于是,陳慶之親自在陣前擊鼓,激勵本部和所有南梁軍隊的士氣,鼓舞他們拼命攻城,果然有勇士宋景休、魚天愍等人首先登上城墻,這段城墻的北魏防軍膽寒后退,南梁軍隊士氣大振,紛紛登上城墻。
公元529年五月二十二日(陽歷6月14日),陳慶之攻占滎陽。
NO.4|肆
真正的勝負在將士
滎陽已經被南梁占據,但元天穆等人覺得南梁兵少而且攻城后犧牲肯定很大,完全有機會趁勢把滎陽城奪回來,這將是奇功一件。
結果陳慶之親率三千騎兵與元天穆的軍隊對戰,元天穆、爾朱兆(南北朝時另一位名將爾朱榮的侄子)幾乎全軍覆沒,兩人皆單騎逃往虎牢關。
不過陳慶之又迅速乘勝開始進攻虎牢關,此時已經膽寒北魏哪里敢守,便主動放棄了虎牢關重地,不戰而逃,直接導致北魏京師洛陽的淪陷,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被迫撤至長子(現在的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
這次北伐,陳慶之一直攻到洛陽,前后作戰47次、攻城32座,只有八個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當時洛陽有一首童謠是這樣形容陳慶之和他率領軍隊的勇猛: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白袍,不僅陳慶之喜歡穿白袍,他的部下也是如此,所以也被稱為白袍軍。
梁武帝蕭衍聽聞了陳慶之這一路的輝煌戰績后,十分驚訝和驚喜,南梁之前的宋、齊,尤其是宋(劉裕所建)的北伐,相對是最成功的,但在陳慶之的戰績面前,仍然相形見絀。
所以梁武帝除了賜給陳慶之大量財富之外,自己還親自手寫詔書,對其大加稱贊。
陳慶之打的仗,沒有一次不是所部將士抱著必死之心、勇往無前,因為陳慶之十分善待部屬。
唐朝史學家姚思廉主編的《梁書》中,對陳慶之的這一點進行了重點的描述: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陳慶之的騎術和箭術不是很好,而且身體也相對柔弱,但他愛惜一兵一卒,朝廷甚至梁武帝本人給陳慶之的賞賜,陳慶之從未留下一絲一銖,全部分給部下,而他自己卻一直素衣穿著,與部下共甘苦,換來得結果只有七個字“將士愿為之效死”。
北魏的兵多兵少,形勢是否安危,對于陳慶之和他的軍隊來說,沒有實際意義;能夠經常捕捉戰機、以少勝多,除了陳慶之自己用兵如神、敢打敢收之外,關鍵還是將士用命,是支鐵軍。
結語
我們的偉人讀到《南史·陳慶之傳》時寫下批注:再讀此傳,為之神往。不必懷疑我們偉人的軍事天賦和創造的軍事奇跡,他看得極準,比如對好大喜功的高梁河戰神宋太宗趙匡義(也叫趙光義或者趙炅),對他的軍事才干,偉人的批注只有三個字:但無能。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于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謚號“武”,還詔令陳慶之的家鄉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如果陳慶之像梁武帝那樣長壽,發生侯景之亂、蕭衍餓死的可能性極低。
早在大同二年(536年)十月,東魏(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侯景率軍七萬人攻下楚州,俘獲刺史桓和,然后侯景洋洋得意地寫信勸陳慶之早點投降。
梁武帝蕭衍派遣侯退、夏侯夔等前去增援陳慶之,不過援軍行程還沒有過半,陳慶之就已經擊敗了侯景,時值大雪,狼狽的侯景拋棄了所有輜重,倉皇而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