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入海口,有一段江面形如古琴,得名“琴江”。琴江邊,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八旗水師營盤遺址靜靜矗立。它就是福州長樂區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滿族聚居村。200多年前,這里是清朝早期四大水師旗營之一,龍旗獵獵;200多年后,這里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游人如織。
琴江滿族村全景
時光荏苒,伴隨潮起潮落,琴江滿族村走過了從旗營到村落的歷史。鼎盛時期,旗營人口達三四千人。如今,漫步琴江滿族村,將軍行轅、旗人街、城門等古建筑保存相對完整,依然可以看出當年水師旗營的整體格局。定心門、臺閣、南瓜餑餑等滿族文化風俗,在這里代代相傳。
扼守三江 護衛閩疆
“琴江村是一座完全按照軍事需要建設的村落,也是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僅存的較完整的清代水師軍事城堡,堪稱‘江南滿族水師第一村’。”閩都文化研究學者、閩江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薛菁如是評價。
據史料,清雍正六年(1728年)冬天的一個清晨,雍正帝召見福州駐防副都統阿爾塞,商議在福州組建八旗水師。彼時,寶島臺灣局勢不穩,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在福建沿海建立一支由八旗子弟兵組成的水師,對清朝統治者來說意義重大。
閩江下游入海口的洋嶼,“以洋嶼去海不遠,密邇省城,既可扼守三江,又可與閩安成掎角之勢”,因而被選中建設水師旗營。一年之后,一座有著江南風韻又具滿族特色的水師營區在福州三江口附近建成,得名“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
清代福州駐防圖。陳歡歡 翻拍
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駐防福州的八旗部隊中,513名官兵奉旨攜家眷進駐三江口水師旗營。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很快在清雍正年間崛起,與天津海口水師旗營、杭州乍浦水師旗營、廣州水師旗營,并稱為“清朝早期四大水師旗營”。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比“中國近代海軍搖籃”——位于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學堂還要早100多年。
建營之后,三江口水師旗營肩負著保衛海疆的重任,參加了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幾乎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平定臺灣林爽文之亂、殲滅海盜蔡牽、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法馬江之戰、甲午戰爭……
其中,中法馬江之戰是三江口水師旗營抹不去的一頁。當時,清廷妄想議和,法軍突然襲擊,旗營官兵錯失先機,傷亡慘重。海戰后,當地民眾為陣亡將士建祠立碑,馬尾建有昭忠祠,琴江建有忠魂堂、五炮神廟。每年七月初三,琴江人都會舉行公祭活動,到江邊放水燈,剪紙焚香,祭奠先烈英靈。
“由于歷史原因,清朝設立的四個水師旗營僅福州琴江三江口水師旗營完整保存至今。除炮臺、水陸練兵場、瞭望臺及部分兵街、兵房被毀外,基本保存了原來的‘八卦陣’格局,堪比故宮戲臺的琴江古戲臺及各種廟庵保存完好,琴江走出的文武高官故居、將軍衙門以及數條兵街依舊如故。”薛菁介紹,琴江村因此成為中國清朝水師旗營的“孤品”,被史學界公認為“研究中國清代水師旗營樣本”。
軍風代傳 將星頻出
當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逐漸演變為琴江邊的小村落,但保疆衛國的精神仍然代代傳承。
前有清朝水師旗營,后有中國近代海軍。從清末到民國,琴江滿族村走出7位海軍艦長、1位海軍中將、2位海軍少將,為中國近代海軍輸送了大量人才。
“海軍世家在琴江村比比皆是。其中賈氏一門九代海軍,是中國目前已知的連續代數最多的海軍世家。”長樂區朝陽中學歷史老師鄭巧蓬說。這些年,為了對外宣傳琴江滿族村的歷史,鄭巧蓬和朋友們走街串巷收集民間檔案,并從全球各大圖書館、博物院搜集史料,通過數字化手段,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琴江滿族村。
鄭巧蓬介紹,賈氏第八代賈凝禧,曾就學于馬尾船政學堂,畢業后留學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曾代表清朝赴美簽訂“國際航海協定”。在天津水師學堂擔任教習期間,賈凝禧與嚴復齊名,時稱“二妙”。
馬尾船政時期的賈凝禧(二排右邊第二人)。鄭巧蓬供圖
步入賈氏故居,厚重的石框大門,四面風火墻,第三進院落采用典型的三天井設計,并擁有獨特的“七柱出游廊”木質結構,廳前門窗花格組成“樹德莫如滋”字樣,十分精致。
鄭巧蓬告訴記者,賈氏故居前身為驍騎校衙門與防御衙門,民國初由賈氏第九代賈勤擴建。賈勤官至海軍少將,從馬尾船政學堂航海班畢業后,曾任“江鯤”“江元”“永健”“華安”等艦艦長,南京政府海軍部軍務司司長,海軍總司令部附員,海軍總司令部少將候補員等。
“這座老宅不僅是物質上的遺產,更是精神上的瑰寶,見證了賈氏家族幾代人的奮斗歷程和中國近代海防事業的發展。”鄭巧蓬說。
海軍世家賈氏故居內景。陳歡歡 攝
琴江滿族村軍風代傳,重教興學。自清嘉慶至科舉制度廢除的100多年間,這里培養出2名進士、105名文武舉人、289名秀才。此后,琴江人或接受西式教育,或留學海外,不少人成為科教文化界的精英。其中黃廷樞是我國海商法的奠基人,曹維廉擔任過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許俊宸曾任美國通用公司副總裁……
林則徐曾為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城門題字“海國屏藩”。清道光年間,水師旗營興辦官學,教書先生蕭瓊林與林則徐有道義之交。當時,旗營四個城門的對聯由蕭瓊林題寫,北城門為:“江城嚴鎖鑰,海國固金湯。”題名時林則徐在場,蕭請林賜墨寶。林則徐感慨琴江的戰略要地和旗營的英勇事跡,欣然書下“海國屏藩”四個大字,直署林則徐名。此題字后用花崗石雕刻,鑲于江邊照壁上,但于20世紀50年代因修建倉庫而被填入江中。
由營變村 滿韻猶存
從今天的地圖上來看,琴江滿族村依舊“扼守三江”(位于閩江下游烏龍江、白龍江和馬江三江的交匯處),緊挨城區,交通便利。辛亥革命后,這里由旗營演變為琴江村。1984年起,改為琴江滿族村至今。
琴江滿族村雖歷經滄桑,但其別具清代特色的兵房等古建筑和街道布局至今保存完好。站在村口八旗廣場上,8根旗桿一字排開,代表“八旗”的8面軍旗迎風招展,還未進村,便能感受到滿族獨特的文化。
漫步村落,街巷縱橫交錯,如入迷陣。“當時旗營基地筑有5米高的圍墻,有東南西北4個城門,營區中間是炮山、火藥庫、鐘樓,1300余間兵房、12條街,組成一個巨型的太極八卦圖,整個營地呈‘回’字形。外人進入就像入了迷宮,其形似太極八卦,也叫‘旗人八卦城’。”現年已82歲高齡的張偉民,于1994年至2003年間任琴江滿族村黨支部書記,對村落歷史熟稔于心。
琴江滿族村手繪地圖。陳歡歡 翻拍
旗人街是營盤里保存較為完整的街巷,街兩旁均為清代水師旗營兵房建筑,木構“四扇三”,三進三間,三間隔一庭院。“官兵住房的區別在于每套房子臨街三扇門中,兵房左右門單開,正中雙開,當官的則是左右中門均雙開。住房的正中門都有一扇方門,上面設計了兩三個通透小格,稱為‘第喜門’或‘定心門’。”張偉民介紹,有及第、升官、婚嫁等重大喜事,這扇門才打開,“它是家的象征,搬家也是要帶走的”。
旗人街。長樂區航城街道供圖
歲月更替,跟隨旗人南遷而來的還有故鄉的味道。用米漿、南瓜、蝦米煎成的南瓜餑餑,一直是張偉民記憶里的美食。每逢佳節,村里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擺滿了北方的餛飩、南瓜餑餑、福臨糕、烤爐餅、蝦酥……“我們正月初一早上都要吃餃子和芹菜,象征新的一年要勤勞。”張偉民說。
旗人祖先同時還從北方帶來了滿族的一項游藝活動——臺閣。一人站在一米高的臺子上,平伸手臂,用一只手“托”舉著另一人,另一只手托著花瓶,花瓶上還“站”著一個人,3名表演者都是孩子。她們手持花籃,一邊“天女散花”,一邊360度旋轉。舊時,每年農歷十月十三滿族頒金節(滿族的誕生節)和三月初八太保爺迎會,村民常舉行臺閣表演,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臺閣表演。長樂區航城街道供圖
張偉民的弟弟、臺閣文藝表演傳承人張建海介紹,這項最初起源于古代“百戲”高桿技藝的文藝活動,因北方游牧民族節日歡慶沒有固定舞臺,才發明這種縮小的舞臺,借助隱形的“鐵機”造型,在人抬著的或轱轆板車撐載的會轉動的小舞臺上,小演員走動演出,故又稱“抬閣”。臺上小演員表演,臺下吹、拉、彈、唱等數十人伴奏,用“旗下話”演唱,音樂配以東北地方小調,俗稱“臺閣曲”。2007年,長樂琴江臺閣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古村煥新 文旅漸興
穿上“格格裝”,漫步縱橫交錯的街巷,打卡賈氏等家世顯赫的滿族鄉賢故居……近年來,琴江滿族村憑借獨特的滿族文化、旗營文化,吸引著游客慕名前來。
“我們村離長樂城區只有4公里,是福州周邊游的好去處。都不用說周末,工作日也有不少本地人來我們村吃滿族菜,幾家飯店經常需要預約。”琴江滿族村黨支部書記張興泉說。
琴江滿族村沒有耕地,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是長樂僑村之一。近些年,村里按照“保護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相繼修復、建成八旗廣場、五炮神公園、將軍行轅、八旗軍旅園,以及部分古兵房、名府名宅等,琴江歷史文化展示館、琴江廉政文化展示館也投入運營,逐步形成差異化的鄉村旅游特色品牌。
八旗廣場一角。長樂區航城街道供圖
步入將軍行轅,仿佛穿越到水師旗營時期,戰時的炮火在耳邊回響。“將軍行轅是原來三江口水師旗營的最高指揮機關,是駐閩將軍每年視察水師操演的辦公場所。”張興泉介紹,將軍行轅分三進,前進約于民國初年坍塌,后進在長樂二度淪陷時被日軍拆毀,只有中進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改建為樓,保存至今。
行走在琴江滿族村,名人故居俯拾皆是。黃恩錄故居位于旗營東門口,重建于清乾隆年間,為兩進式大宅院,有邊廂、后花園和高大彩繪風火墻。正門刻有“加官進爵”彩雕,廳堂曾掛“世代簪纓”“裘帶風和”橫匾。黃恩錄是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佐領,戰后因軍功賞戴花翎并加協領銜。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遺址風貌保存完好,琴江滿族村文旅資源得天獨厚。1999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07年被評為“福建最美的鄉村”,2010年榮獲“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將軍行轅。長樂區航城街道供圖
為吸引人氣,琴江滿族村積極發展休閑餐飲、農家樂、文創店等,將特色旅游做得有聲有色,推動村民增收致富。漫步村中,“要不要進來嘗一嘗滿族菜?”“可以試穿滿族服飾,提供拍照哈。”村民的吆喝聲不絕于耳。
“琴江滿族村正成為具有愛國傳統體驗、紅色精神傳承、綠色休閑觀光等功能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黨建服務、全域旅游與村莊建設相融合,效果逐漸顯現,村集體收入近5年增加了3倍多。村民每次回來都能發現家鄉的新變化。”張興泉對村里發展文旅產業信心滿滿。
琴江滿族村正憑借著“有故事”的歷史文化景點,成為長樂文旅發展的新地標之一,共同描繪著長樂文旅市場活力四射的新圖景。
福建日報·看福州
(福建日報 2025年3月21日七版潮聲 原標題 《長樂琴江:劍膽琴心衛海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