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學術圈,院士始終占據著金字塔尖的位置。這些學術界的頂尖人才不僅代表著各自領域的最高科研水平,更掌握著學科發展的關鍵資源。
作為衡量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院士數量直接反映著學校的學術底蘊和發展潛力,所以現在很多高校都希望拼盡全力吸引院士來任職。
就目前來說,很多普通高校都還沒有院士任職,而一些985高校不僅培養出來了很多院士,同時也有多位院士在校任職。
比如吉林大學就培養出了很多院士,對2019-2023年兩院院士數量詳細統計,排名第一的就是吉林大學。
其中總共培養了33名院士,其中有19名中科院院士,14名工程院院士。這樣的數據也意味著吉大始終保持著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為學術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
雖然吉林大學培養院士人數非常多,但近年來這所老牌強校卻面臨著人才流動現象。比如于吉紅院士、王云鵬、孫友宏院士等人才先后被調任到其他高校擔任重要職位。
于吉紅院士在1967年出生,她本碩博均畢業于吉林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在1999年晉升為教授,在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2016年擔任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在2024年4月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王云鵬院士在1966年12月出生,他本碩博均畢業于吉林工業大學(吉林工業大學就是現在的吉林大學),曾擔任吉林大學交通學院院長等,在2010年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職,擔任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在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2022年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孫友宏院士在1965年出生,他本科和碩士均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就是現在的吉林大學),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先后擔任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院長、吉林大學副校長等。
在2019年來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擔任校長,在2021年當選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在2025年2月擔任東南大學校長。
這三位院士都是在吉林大學成長起來的人才,正是吉林大學深厚的學術氛圍,才為他們的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這三位院士離開吉林大學后,吉林大學還有幾位院士,其中有一位院士非常年輕,今年才53歲,這位院士就是馬琰銘教授。
馬琰銘教授在1972年出生,他的人生軌跡讓人十分羨慕。從延邊大學本科起步,在吉大完成博士學業后留校任教,僅用11年就從普通講師晉升為教授,38歲斬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49歲擔任副校長,5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然他之所以可以享受如此快的晉升速度,主要是因為他的科研成果太豐碩了。馬琰銘教授長期從事高壓強極端條件下的計算凝聚態物理研究工作,他創建了基于群體智能的CALYPSO結構預測方法,解決了在僅給定組分情況下確定高壓相結構的理論難題。
他在2010年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在2015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2018年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在2019年再次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馬琰銘教授非常年輕,今年53歲,這個年齡的院士對于高校來說真的是非常珍貴的寶貝,而馬琰銘教授是吉林大學副校長,對此大家都希望馬琰銘教授能夠帶領吉林大學朝著更好方向發展。
但近日,馬琰銘教授卻被調任到浙江,擔任浙江大學校長,這意味著吉林大學再次流失了一位院士,所以這個消息發布后,引發了熱議,很多網友認為吉林大學快被薅禿了。
大家認為馬琰銘教授被調任到浙江大學任職,對他本人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浙江大學是我國頂尖985高校,排名要比吉林大學靠前,學校綜合實力更強。
而他從吉林大學副校長到浙江大學校長,是升職,他來到浙江大學工作可以有更好的發展平臺。
但馬琰銘教授來到浙江大學任職,對吉林大學來說卻是一件傷心的事情,自己學校培養出來的年輕院士卻來到浙江大學任職,這是學校的大損失。
希望大家要理性看到這樣的調整,國家既然做出這樣的選擇,意味著這是有道理的。吉林大學、浙江大學等都是我國高校,都是為國家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們希望這些高校都可以得到更好發展,從而能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棟梁之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