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天在草叢里吃草為什么不會被蛇咬?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告訴我,牛是幾百斤重的大家伙,走路慢悠悠,但是一步一個腳印,地面也會感受到一絲震顫。
難道是因為牛的步伐過于“笨重”、有力,讓原本想要伺機“行動”的蛇產生了畏懼和顧慮?
水草豐美之地,是牛群們生活的天堂,然而,在這樣的草叢下,往往也暗藏著危險,恰恰驗證了:大自然越是平靜的外表下,越是暗藏“殺機”!
外出釣魚,容易遇見蛇、在野外游玩,容易遇見蛇、在草植被肥沃的地方,更容易遇見蛇,難道蛇無孔不入、無處不在?
蛇在自然界中往往充當著冷血、奸詐的形象,作為自然界食物鏈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蛇的存在,讓很多小動物們聞風喪膽,而牛,相較于蛇的“毒辣”,往往充當著憨厚、老實的形象。
在“棲息地”上,牛和蛇同樣更加青睞于草原,卻為何很少聽說牛被蛇咬了的事情?難道是吃草的牛不將蛇放在眼里,有什么應對蛇的訣竅嗎?
反過來說,蛇可以將很多動物當成“噬咬”對象,為何不在背后“偷襲”牛呢?
從前,牛作為一種耕地的重要“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成為了人們眼中最為忠實的老伙計之一。
牛的種類良多,但體重普遍都在幾百斤以上,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自然界中并不算特別稀奇,但恰恰是這樣的笨重,讓牛能夠避免一些危險。
蛇的性格較為謹慎,一般情況下,如果不去主動招惹它,它也不會主動“挑釁”,扮演著井水不犯河水的角色。
蛇在草叢出沒、牛在草叢吃草,動不動就會“相遇”,來一場美妙的“邂逅”。
牛的體型碩大,步伐沉重,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當牛在草原上來回走動的時候,地面都要跟著抖三抖,這樣一來,就給蛇一種“警醒”。
在感受到這股動靜之后,蛇的反應是什么呢?是畏懼,是來自對未知的龐然大物的恐懼,蛇會立刻離開自己的“小窩”,進行逃避。
蛇鼠一窩,蛇生活在洞穴之中,更在草植被之下,試想一下,牛走動時,發出的巨大動靜,對于蛇而言是否是“地震”呢?
地震發生之前,蛇都會表現的十分異常,慌忙逃竄,而牛的步伐雖然沒有地震那么厲害,但對于蛇而言,也足以讓它們產生恐懼了。
還沒等牛走到跟前呢,蛇早已經已經拋棄了自己的“小窩”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這樣一來,蛇只聞其動靜,并“見不到”牛,而牛呢,自然而然也就見不到蛇了。
來到蛇家門口了,蛇早就已經開溜了,蛇窩里面沒有蛇,牛自然也不會被蛇咬了。
同時,要明白一點,蛇雖然與牛都更加青睞于草原,但棲息環境并非完全“重合”,蛇常常出沒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亦或者是一些草木茂盛的角落,因此,蛇更愿意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安家落戶。
牛就不同了,牛喜歡陽光普照的地方,喜歡一邊曬太陽補鈣、一邊悠閑悠閑地進食,生活十分愜意舒適。
有了更好的選擇,牛也會做出“最優解”,這樣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牛遇到蛇、被蛇咬的概率。
另外,如果經常見到放牧的群眾就會知曉一點,牛吃草的時候喜歡東張西望,它們是在欣賞周圍的風景嗎?實際上,并非如此,這是牛在警惕周圍的動靜。
牛雖然是龐然大物、行動笨重,但卻有著自己的小聰明,吃草的時候,牛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般“沒心沒肺”,它們也是十分警惕的,只要遇到一點小小的動靜,它們就會立刻警惕起來。
而且,在草原上,牛一般都是群居動物,每頭牛之間相隔的距離并不遠,確保可以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它們會時不時留意自己的同伴,一旦有一個同伴遇到危險,牛群就會立刻進入“高級戒備”狀態。
幾雙、十幾雙、幾十雙眼睛同時盯著,牛蹄、犄角,是牛最有利的武器,一旦遇到蛇,犄角派不上用場,牛蹄子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面對牛群,蛇也不會那么傻,少數對多數,那無疑是送命,蛇還是很惜命的,自然不會冒險去“偷襲”牛了。
信息來源:《如果生性好斗的話,在草原上,幾乎沒有動物可以傷害它》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