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庹焉臻
3月中旬,英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在Netflix平臺橫空出世,隨即便陸續在各個影視評分網站開出高分,包括“爛番茄”上專業劇評99%的新鮮度,“元批評”上90分的劇評人綜合打分,以及IMDb上8.4分和“豆瓣”上8.7分的網友打分,堪稱有口皆碑。
《混沌少年時》海報
哪怕還沒有打開這部劇集,單單了解它聚焦的是年僅13歲的男孩七刀捅死同年級女生的案件,以及每一集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而成,就難免會被勾起好奇心。然而,真正看完之后,無可挑剔的演技與行云流水的鏡頭調度,終化作心口的鉛塊。或許這正是該劇斬獲高分的密鑰所在:并非以駭人案件為噱頭,亦非借精密長鏡頭來炫技,而是盡可能以客觀視角切開時代的暗瘡,叩問身處人性失靈、家長失職、社會失能的當下,下一代人路在何方。
四集篇幅,一集一個主場景
《混沌少年時》全劇僅四集,每一集固定于一個主要場景之中,分別為警局、學校、談話室、住家。一方面,每一集都自成一體,好似一部結構縝密、內容完整的微電影。另一方面,四集雖然以時間順序推進,但并未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般鋪陳少年的生活全景,而是突破傳統的線性敘事,通過借由展現事件的不同面向,剖析背后的種種動因。
《混沌少年時》劇照
全劇的開篇便以反高潮的敘事展開,警察在清晨破門而入,將13歲的少年杰米·米勒作為謀殺案的嫌疑人帶往警局聆訊。沒有曲折的調查取證,也沒有激烈的詭辯交鋒,至于聳動的作案過程,只是一段遠距離拍攝的并不清晰的監控視頻。而從嚇得驚慌失措、反復宣稱自己沒有殺人的杰米身上,也看不到那種類型片里常見的“天生壞種”意義上的惡童影子,乃至在警察沒有出示監控之前,甚至懷疑案情會否還有反轉。
除了案情以及主人公杰米的反應,這一集大量畫面都以冷調的鏡頭呈現警察如何按部就班地走流程。包括警局明明距離杰米的家不過相隔一個街區,而且警察事先也知道嫌犯只有13歲,卻依舊大擺陣仗,荷槍實彈雷厲風行地執行了羈押任務;在警局之中,即便專門安排成年人陪同,但從確認身份,告知權利,詢問訴求,到聆訊環節出示監控,他們也都機械式地完成任務——杰米的未成年身份完全消解在系統的標準化之中。換而言之,警察所代表的國家機器無意正視未成年罪犯的特殊性,只是將他們作為普通的罪犯對待,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的失能?
《混沌少年時》劇照
四集中,場面調度最為精彩的部分便是在第二集。一男一女兩位警官為了調查兇器的去向來到杰米的學校。上一集中代表國家機器的警官,這一集中身負家長與曾經的學生的多重身份。然而,身份的疊加并無助于他們解碼當下未成年人的暗語。社交媒體上的表情符號、紅藍藥丸的含義、二八法則(80%的女人會被20%的男性吸引)、專有名詞incel(非自愿單身者)、以鼓吹男性氣概著稱的網紅安德魯·泰特的說辭等,這些未成年者了然于心的“常識”,反倒成了成年人不明所以的“顯學”。
盡管杰米本人在這一集并未出場,但通過鏡頭不斷在各個班級、食堂、操場之間的位移所展現的老師與學生的群像,足以構想出他的校園生活。更大的沖擊或許還在于,那個因為在社交媒體上被女生留下嘲諷的跟帖而揮刀的少年,可能是杰米,也可能是杰米的某位朋友,抑或是承受著校園霸凌的警官兒子。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上一集中成竹在胸的警官們,到了這一集末尾就變得既無奈又茫然。
《混沌少年時》劇照
13歲的杰米的精神世界,直到第三集才真正揭開,這也是戲劇張力最懸絲緊繃的一集。在如舞臺一般的逼仄空間中,年輕的女心理醫生試圖用她的專業技巧,引導杰米袒露真實的想法。然而,她漸漸發現,在杰米眼中,她就跟凱蒂一樣,只是被盯上的獵物。他為自己玩弄心理戰術壓制成年女性而沾沾自喜,如同他盤算在凱蒂受到傷害時如何趁虛而入。一旦未能如愿,惱羞成怒之后便是暴走和毀滅。
說到底,杰米真正渴求的既非愛,也非性,而是通過戰利品,贏得男性族群的認可與接納,好比他被捕后最為擔心的是令父親感到失望。也正因為將女性符號化為獵物,所以當他向凱蒂揮刀時,甚至意識不到這是在奪走另一個人的生命,始終毫無憐憫及悔過之心。這正是整起事件最令人悚然的讀解。
到了收尾的第四集中,鏡頭又轉向案情曝光后在社區飽受冷眼的杰米家人的境遇。在杰米母親看來,兒子一放學就關在房間里玩電腦,以為沒有混在外面就不會學壞;而杰米父親沒有讓子女重蹈拳腳相加的童年,以為這樣就算是稱職。他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卻也無法否認正是他們生下了殺人犯,承受著施害者與受害者的雙重戕害。到了這里,原本散落在全片的碎片才得以拼出完整的圖形。
《混沌少年時》劇照
熒屏上的一個角色,也是一面時代棱鏡
根據英國校園反網絡陰謀論委員會(Commission into Countering Online Conspiracies in Schools)今年2月出具的報告顯示,盡管多數社交媒體平臺的年齡限制為13歲,但仍有77%的11歲-12歲兒童使用社交媒體。這一數據印證了更廣泛的研究結論:社交媒體內容正在重塑青少年的世界觀。而劇中提到的安德魯·泰特的名字,正是以厭女硬漢形象聞名的備受未成年男性追捧的網絡名人。
2023年,《衛報》刊發的《安德魯·泰特如何影響未成年人》一文中披露,他運營的名為“奮斗者大學”(Hustler’s University)的網絡課程,月費49.99美元,部分學員就是年僅13歲的未成年人。“中學生正處于探索自我定位與世界認知的關鍵期,安德魯·泰特那種以你為宇宙中心、令其他群體臣服的世界觀,對這類群體具有致命吸引力。”肯塔基大學專事研究網絡厭女現象的社會學副教授梅雷亞德·莫洛尼(Mairead Moloney)如此解釋。
《混沌少年時》劇照
此外,美利堅大學兩極化和極端主義研究與創新實驗室(PERIL)主任帕夏·達什特加德(Pasha Dashtgard)分析說,“泰特針對青春期男孩的普遍焦慮——不懂與異性相處,缺乏安全感,販賣的是‘掌握社會密碼’的文化資本。”在他看來,泰特的言論精準擊中了那些在女權主義主流敘事中失語的男孩心理。“許多男孩困惑于‘不知如何融入這種語境,女權理念似乎除了批判貶低別無他用’,這種認知鴻溝為投機者提供了滲透空間。泰特本質上延續了‘挑釁藝人’的牟利傳統——通過冒犯性言論來變現。”
《混沌少年時》的主創、也是劇中父親的扮演者斯蒂芬·格拉漢姆正是因為受到2021年及2023年兩起十多歲少年持刀傷害未成年少女真實案件的觸動,萌生了創作劇本的想法。13歲的殺人犯杰米,不僅是熒屏上的一個角色,更如一面時代棱鏡,折射著Z世代少年被數據洪流重塑的精神染色體——每則社交媒體跟帖的厭女宣言下,每句煽動性極端言論的點贊中,千萬個杰米的鏡像碎片正在像素海中浮沉……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