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24日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忽然發出警告,稱中美之間或有一場“驚濤駭浪”,此言直指“貿易摩擦”。
李顯龍還認為,這一變革或將直接改變二戰后經濟體系,可以稱之為80年來“前所未有”。
那么他為何會忽然發出警告?中美關系的“動蕩”從何談起?重點在于為什么這足以擊破數十年的經濟體系?
李顯龍,作為新加坡的前總理去年才卸下這一重要職務,如今任新加坡國務資政。其對于國際局勢的態度,在近年來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外交政策方面李顯龍比較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
俄烏沖突里,新加坡曾經明確譴責過俄羅斯“侵略”并在一開始對俄進行制裁,但后續并沒有繼續跟隨“美西方加碼”,反而選擇支持聯合國相關決議。
在其背后是李顯龍不愿意帶領新加坡“選邊站”的切實態度,不管是對美、印還是中國,都沒有在互動中“失去原則”。
所以他也能較為客觀的看到合作機遇,并且“正視挑戰”。例如李顯龍就不止一次的提及中美之間的“問題”,或可能直接影響全球安全形勢。
如今李顯龍又從經濟的角度對中美關系做出闡述,并且認為兩者之間,或許將直接迎來一場“80年來前所未有的驚濤駭浪”。
24日,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新加坡海事周上,用了一句重磅發言作為開場,他指出“世界或面臨二戰后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在這番警告的背后,正是中美關系的深層裂痕、全球貿易體系的劇烈震蕩,以及氣候變化對經濟格局的重塑。
為何這位執政20年的資深政治家突然發出如此嚴峻的預判呢?背后則是全球貿易的“現實數據”。
約10天前,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了全新數據,稱去年全球貿易額達到33萬億美元,破了記錄,但增長趨勢卻迎來全面放緩。
其中“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增長開始反超“發達經濟體”,雖然數據沒有明言,但這無疑證明了中、印等國發展效率已經超過美國。
這種2008年金融危機后從未出現過的現象,直接導致美國新政府“心有不滿”,更希望通過一些方法來扭轉此局勢。
所以特朗普政府抄起“關稅大棒”,讓其從經濟工具升級為“談判籌碼”,像是隨著特朗普對華加征兩輪關稅后,中國輸美產品已經快要突破關稅50%這一“高壓線”。
至于對印度,特朗普和馬斯克更是三番五次批評印度對進口汽車征收的最高達110%的關稅政策。
但問題在于,對此中印兩國選擇的應對方式不同。莫迪選擇在上個月訪美之前就率先降低包括哈雷摩托車在內的一系列美國商品關稅。
而中方則選擇以“戰略性政策”進行強硬回應,面對美國關稅,中國先后通過加征關稅、將違規美企列入“黑名單”等一系列方式進行精確反之。
正是這種“不在強權下委曲求全”的博弈邏輯,才直接顛覆了二戰后所謂“互利共贏”的貿易共識。
對此李顯龍也給出切實的解釋,他認為中美“根本分歧”在于“美國無法接受被超越,中國認定發展權遭扼殺。”
雖然李顯龍的話不一定100%代表實際情況,但至少他的認知可以從三個層面佐證中美“驚濤駭浪”的核心關鍵點。
第一個層面在科技領域,美國對華芯片的出口限制從7納米擴展到14納米,底層邏輯還是對華科技發展的“擔憂”。
可限制并不一定有用,面對“芯片圍堵”,中國選擇加速推進國產光刻機研發來“彎道超車”,本月初美國方面也不得不無奈承認,在全球發表芯片設計與制造論文中,中國遠超他國。
第二個層面在來自地緣安全,美軍在菲律賓部署中導基地后,又擬在太平洋地區部署第二支中導部隊。
中國解放軍也在同比增加南海、東海甚至是臺海的演習與巡航頻次。日前吳謙大校直言解放軍就是“行動派”,不過目標是為了“打獨促統”。言外之意就是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
第三個層面還是回歸到經濟上,美國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與東盟發起和中國主導的RCEP擁有“制度性對沖”。
李顯龍明確指出,美西方的貿易框架主要在“內部流動”,但印太地區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卻占據整體不足1/4。
(李顯龍呼吁新加坡和東盟國家“系好安全帶”,更加堅定地擁抱開放)
誰才是未來趨勢已經不言而喻,所以李顯龍認為在這場驚濤駭浪之中,RCEP以及CPTPP等多邊貿易協定才是“救生筏”,為更多國家提供了“安全感”。
至于為何李顯龍會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實則在于新加坡作為全球貿易樞紐之一,正首當其沖承受沖擊。
新加坡作為“海事大國”,去年巴拿馬運河干旱就已經導致新加坡港的集裝箱周轉周期延長1.8天,每條航線成本更是增加超過10萬美元。
如今特朗普聲稱要“拿回”運河控制權,并且讓美財團收購中國港口,除了可以“遏華”外,實則也從側面控制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
對此新加坡自身有所警醒,中方也早已經看穿一切。比起李顯龍評判中美關系更有意思的是日前,我國同時迎來了美、新兩國的代表。
22日,中方高層人士分別會見了美國聯邦參議員戴安斯和新加坡淡馬錫董事長林文興一行人員,并呈現出不同態度。
對美,中方再次強調堅決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并表示中國本可以有廣泛共同利益,但前提是相互尊重保持平等。
對新,中方則表示中國已經加大對外開放,并提升營商環境,所以中新兩國之間的合作空間也會進一步加大,接下來中國的巨大市場將直接“分享”給新加坡。
值此之際我們也能看出來,時值80年“大變革”之際,縱然可能會如李顯龍所說擁有“巨浪”,但只要把握好“多極化”和“友好互利”的舵,那么必將迎風破浪沖向未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李顯龍》
中國日報網《貿發會議:2024年全球貿易額達33萬億美元新高》
聯合早報《李顯龍資政:全球貿易或已來到二戰后新拐點》
新華社《美報告:中國芯片研究論文處于領先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