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創作理念,強調畫家需以生命體驗融入自然。當代畫家王志清的藝術實踐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這一千年命題。他以揚州為創作原點,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將自然物象轉化為筆墨意象,在傳統與當代的對話中構建起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
▲王志清作品 《金秋》
▲王志清作品 《金花》
王志清的創作始終保持著對自然的虔誠態度。為描繪向日葵與南瓜的生命狀態,他親自開墾十多畝農田種植作物,在晨露未晞的田間觀察植物生長規律,在暮色四合時記錄光影變化。這種以物觀物的創作方式,使《金花》中的向日葵呈現出超越形似的生命律動——花瓣的舒展角度、葉片的卷曲弧度、果實的低垂姿態,都透露出畫家對植物生長周期的深刻理解。
▲王志清作品 《松山云起》
在山水畫領域,王志清學習“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精神。《松山云起》中云氣的流動方向、山石的皴擦肌理、樹木的生長態勢,皆源自對黃山、泰山等名山大川的實地寫生。他巧妙地將自然形態提煉為藝術符號:斧劈皴表現花崗巖的剛硬質感,披麻皴呈現沉積巖的層理結構,青綠設色則捕捉到不同海拔植被的色彩差異。讓具象與抽象在實踐中實現辯證統一。
▲王志清作品 《紫氣東來》
作為江蘇省美術學院科班出身的藝術家,王志清對傳統筆墨體系有著系統認知。他在花鳥畫中踐行書畫同源理念,《紫氣東來》中紫藤木的枝干極具書法之意,中鋒寫出枝干之遒勁,側鋒掃出藤蔓之蒙絡意態,既有篆書的古樸厚重,又具草書的流暢灑脫。這種以書入畫的實踐,使畫面線條兼具造型功能與審美價值。
▲王志清作品 《金秋》
在色彩運用方面,王志清突破了傳統文人畫的水墨桎梏。《金秋》中柿子的朱紅與橙黃經過多次積染,既保留了礦物質顏料的厚重感,又通過水色交融形成微妙的冷暖變化。這種“隨類賦彩”與“寫意設色”的結合,既符合謝赫“六法”的傳統規范,又賦予作品強烈的現代視覺沖擊力。
▲王志清作品 《春山鳴泉》
▲王志清作品 《春山鳴泉之二》
王志清的作品始終保持著與大眾的情感共鳴。《春山鳴泉》系列以全景式構圖展現山水勝景,近景的茅屋、中景的飛瀑、遠景的云岫構成層次分明的視覺節奏,“三遠法”的構圖符合審美期待,又讓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自然氣息。這種兼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創作取向,使其作品在全國性展覽中屢獲佳績。
▲王志清作品 《金秋大吉》
在題材選擇上,王志清將傳統文人畫的梅蘭竹菊拓展至向日葵、南瓜等日常物象。《金秋大吉》中公雞與南瓜的組合,既延續了大吉大利的民俗寓意,又通過墨色濃淡變化賦予畫面詩意美感。這種雅俗互滲的創作策略,使作品在學術性與市場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王志清作品 《金花》
王志清的創作,既保持對傳統文脈的深度理解,又建立與現實生活的情感聯結。他沿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路徑,將自然物象升華為藝術意象。
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不斷成熟,這種既具傳統底蘊又有現代意識的作品,勢必會獲得更廣泛的認可與共鳴。正如蘇軾所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王志清的藝術正超越表象的真實,抵達生命本真的詩意表達。
廣州國際藝博會
2025年三月
藝術家簡介Profile
王志清,1986年畢業于江蘇省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院院士,曾多次在全國舉辦個人畫展,參加全國及國際性畫展并獲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