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據《印度時報》3月26日報道,作為杜恩大學推動的一項語言教育倡議,印度北阿肯德邦15所公立中學已正式開設漢語課程,約250名11、12年級學生正通過線上平臺學習中文。這是印度歷史上首次在公立學校系統性教授漢語課程,標志著中印兩國在教育和語言交流上的一次突破性試探。
在這個以印地語和英語為主導的國家里,中文長期以來被視為“冷門外語”,甚至因地緣政治因素一度被邊緣化。尤其是自中印邊境摩擦后,印度部分高校曾中止中文課程、暫停與孔子學院的合作。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此次由地方政府主導、杜恩大學協辦的漢語教學試點,顯得尤為特殊,也因此具有標志性意義。
項目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21年,印度前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與杜恩大學校長蘇蕾卡·丹格瓦爾之間的一次學術討論。2023年,該倡議在包里格爾瓦爾縣正式啟動,由行政長官阿希什·喬漢推動,最終落地至北阿肯德邦15所配備線上教學設施的“總理振興印度學校發展計劃”試點學校。由于教學資源和師資仍有限,目前課程以線上形式開展,授課由杜恩大學漢學系負責。
杜恩大學漢學系主任商賢杰表示,這是印度首次嘗試在公立教育體系中系統性教授漢語。盡管起步階段資源有限、教學形式受限,但學生的積極反饋使試點項目得以延續,并計劃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這種從學生需求出發、以實際就業為導向的語言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印象中“外語等于英語”的單一認知,表明印度教育體系正在向更多元、實用化方向發展。
此次試點計劃最大的亮點在于其“就業導向”邏輯。商賢杰明確指出,學習漢語可以直接提升就業能力,尤其是在中國企業、外交機構、跨境貿易、翻譯服務等領域。據他介紹,已有3名12年級畢業生僅憑中文能力在鄰國找到薪資可觀的工作。對于眾多處于經濟發展滯后的印度北方邦學生而言,掌握中文不只是多一門語言,更是多一條職業出路。
這一點與印度當前的教育改革方向不謀而合。近年來,印度政府提出要推進“技能導向教育”,減少象牙塔式空轉課程,提升學生畢業即就業的能力。中文之所以能在公立中學突圍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其“實用性”得到了地方教育決策者的認同,而非單純的文化交流意圖。
這也解釋了為何該計劃能在敏感的中印關系背景下繼續推進。它并未高調宣傳“中印友誼”或文化合作,而是以一種務實、低調甚至“技術性”的方式落地。這種路徑回避了高層政治對抗的直接碰撞,也為未來中印教育合作保留了一線生機。
當然,挑戰仍在眼前。一方面,漢語的學習門檻不低,至少需要掌握3000到5000個漢字才能達到基本應用水平。對非中文語系的印度學生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長期投入。另一方面,當前僅有線上教學手段、缺乏專業師資、課程資源匱乏等問題,也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未來該項目若要持續擴大,勢必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部層級的資源整合,以及與更多大學、語言機構的合作。
盡管如此,作為印度首次在公立學校推行漢語課程的實踐,這一項目已在根本上撬動了傳統語言教育的格局。它不僅提供了新的技能路徑,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即使在高度敏感的雙邊關系陰影下,教育仍有可能作為民間合作的突破口;語言,作為最基礎的工具,往往是兩國關系重建的第一塊基石。
值得關注的是,此類語言項目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將逐漸擺脫政治因素干擾,發展為制度性教育內容。印度此次試點從地方啟動、以就業導向為核心、借助技術手段打破資源壁壘,為未來更多發展中國家開展類似語言教育提供了一個可復制樣本。它不張揚,不激進,卻實實在在地切入了學生的現實需求與國家的未來布局之間的關鍵節點。
當印北中學生在課堂上第一次用拼音寫出“你好”的那一刻,也許他們并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但教育的意義,從來都不是立竿見影的外交姿態,而是靜水深流的文化影響。今天學下一個漢字,明天可能就是打開一個全新世界的大門。
在中印兩國仍陷于政治摩擦的今天,一群印度青少年悄然開啟了他們的中文啟蒙。這一幕,比任何一場高調的峰會來得更真實,也更具穿透力。因為語言改變的,不只是對話的方式,還有彼此的認知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