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1]朱夢蘭,靳文瑜,伍晨楠,等.1990—2021中國歸因于飲食風險的缺血性心臟病負擔及變化趨勢[J].現代預防醫學, [1]石勱.一天吃幾頓飯最健康?[J].中老年保健,2020,(03):34-35.
“老李這輩子最怕麻煩,可沒想到,省頓飯的習慣卻給他帶來了大麻煩。”
55歲的李建國是個普通的貨車司機,家住河北一個小縣城,跑長途運輸是他半輩子的營生。20多年前,他剛入行時,每天風吹日曬,趕路吃飯都沒個準點。
后來為了省事,也為了多攢點錢給兒子娶媳婦,他養成了個習慣:一天只吃兩頓飯。
早上6點一碗稀飯配咸菜,中午12點一碗面條或者兩個饅頭夾點肉,晚上就干脆不吃了。他說:“少吃一頓,胃里輕快,晚上還能睡得踏實。”
最初幾年,這習慣也沒啥大問題。李建國身板硬朗,1米75的個子,體重常年穩在160斤,跑長途從不喊累。
2018年10月,他像往常一樣從縣城出發,送一批貨去300公里外的省會。路上他照舊吃了碗牛肉面,中午12點半吃完,繼續開車。
到了下午3點,他覺得胃里有點脹,像塞了個氣球似的,但沒當回事,心想可能是面條沒消化。
晚上8點卸完貨,他照例不吃飯,喝了瓶礦泉水就睡在車里。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胃脹得更厲害了,還隱隱有點疼。他揉了揉肚子,喝了點熱水,硬撐著把車開回了家。
接下來的幾個月,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時不時冒出來。李建國沒往心里去,覺得是年紀大了,消化慢了。他老婆張秀蘭勸他去醫院瞧瞧,他卻擺擺手:“哪有那么嬌氣,吃點藥就行了。”
他從藥箱里翻出幾片胃藥吃了,癥狀倒是輕了點。可到了2019年夏天,情況開始不對勁。
7月的一天,他送貨回來,卸貨時突然覺得頭暈,眼前發黑,差點摔在地上。
工友趕緊扶他坐下,他喘著氣說:“沒事,可能是天太熱了。”可那天晚上,他回家后胃痛得翻來覆去睡不著,疼得滿頭大汗。張秀蘭急了,連夜拉著他去了縣醫院。
醫院急診室里,醫生給他做了檢查。血常規顯示白細胞計數12.5×10?/L(正常范圍4-10×10?/L),說明體內有炎癥;
血糖6.8mmol/L(空腹正常值3.9-6.1mmol/L),偏高了點;血脂檢查發現甘油三酯2.3mmol/L(正常值<1.7mmol/L),膽固醇5.8mmol/L(正常值<5.2mmol/L),都超標了;
胃鏡結果更嚇人,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胃黏膜有多處紅腫和出血點;心電圖提示輕度ST段下移,懷疑心供血不足;腹部B超還發現膽囊壁增厚,有膽結石跡象。
醫生皺著眉,把檢查單遞給張秀蘭,問:“他平時吃飯咋吃的?”張秀蘭支支吾吾說了李建國的習慣,醫生嘆了口氣。
接下來的日子,李建國被留院觀察。住院期間,他胃痛反復發作,有時候疼得只能靠止痛藥撐著。
8月初的一天早上,他剛吃完醫院配的稀飯,突然捂著肚子倒在病床上,臉色煞白,冷汗直流。護士趕緊叫來醫生,緊急檢查后發現是急性膽囊炎發作,膽結石堵了膽管。
醫生決定給他做手術,取出了幾顆黃豆大小的結石。術后,醫生找來張秀蘭談話,說李建國這病不簡單,除了膽囊炎,胃炎和心血管問題也得重視。
2020年春節前,李建國出院回家,可身體明顯不如以前了。他走幾步就喘,胃口也不好,吃點東西就覺得堵得慌。
3月的一天,他在家吃飯時突然胸口一陣絞痛,手里的筷子掉在地上,人也癱坐下去。張秀蘭嚇得魂都沒了,趕緊撥了120。
送到醫院一查,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缺血,冠狀動脈造影發現血管狹窄70%,醫生診斷為冠心病,緊急給他裝了個支架。
折騰了這一圈,李建國徹底蔫了。2021年5月,他再次因為胃痛住院,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糜爛加重,醫生檢查發現跟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開了藥讓他調理。
出院那天,主治醫生拉著他的手說:“老李啊,一天兩頓飯真不是啥好習慣。你這胃病、心病、膽囊問題,哪樣不是日積月累攢出來的?再不改,麻煩還多著呢!”
一、不規律飲食如何“養”出胃病
吃飯這件事,看似簡單,可對胃來說卻是個精細活兒。人體胃部每天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差不多每隔3到4小時就得靠食物中和一下,不然這些酸液就可能“咬”著胃黏膜不放。
像一天只吃兩頓飯,間隔時間拉到6小時甚至更長,胃就容易空轉。
時間久了,胃黏膜被酸液侵蝕,慢性淺表性胃炎就找上門了。數據顯示,中國約有3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病,其中不少跟飲食不規律脫不開干系。
胃炎聽著不嚴重,可拖下去就不簡單了。胃黏膜長期受損,可能會出現糜爛、出血,甚至誘發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細菌能在胃里扎根,增加胃潰瘍甚至胃癌的風險。
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約10%會發展成慢性胃病。
吃飯次數少,胃還得不到足夠營養修復,抵抗力下降,病菌就更容易鉆空子。
醫生常說,胃是個“記仇”的器官,你餓它一次,它可能忍了,但長年累月這么干,它遲早要“抗議”。
二、心血管疾病:吃飯少,心臟負擔卻不輕
一天兩頓飯,聽著像是減肥的好辦法,可對心臟來說卻是個壞消息。人體的血糖和血脂靠飲食調節,吃得太少或間隔太長,血糖容易忽高忽低。
空腹時間一長,身體會分解脂肪供能,血液里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就跟著升高。數據顯示,甘油三酯每升高1mmol/L,冠心病風險就增加約20%。
長此以往,血管壁上堆積的脂質斑塊越來越多,血管就變得又窄又硬,心臟供血跟不上,冠心病自然就來了。
還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吃飯少,身體代謝慢下來,心臟為了維持供血,得更賣力地跳。醫學上有個詞叫“心肌耗氧量”,意思是心臟工作時需要的氧氣量。
飲食不規律,這數值容易超標,心肌缺血的風險就大了。
專家統計,生活習慣不佳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比正常人高出30%-50%。所以,別看少吃一頓飯省了嘴,心臟可沒少受累。三、膽囊炎和結石:不吃飯,膽汁也“堵”住了
膽囊這小東西,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可一旦出問題,疼起來真要命。它主要負責儲存膽汁,等你吃飯時把膽汁排到腸道幫著消化脂肪。
可一天只吃兩頓,膽囊就沒啥活干,膽汁老憋著不動。時間長了,膽汁里的膽固醇和膽鹽容易結晶,變成膽結石。
國內調查顯示,成年人膽結石發病率在5%-10%,其中飲食不規律是重要誘因之一。
膽結石堵住膽管,膽囊發炎就不遠了。急性膽囊炎發作時,右上腹痛得像刀割,還可能引發感染甚至膽囊穿孔。醫生做過統計,長期空腹超過8小時的人,膽囊疾病風險比正常人高出2倍。
吃飯次數少,膽囊沒機會“活動”,膽汁淤積,結石和炎癥就成了常客。別小看這頓飯,省下來可能是塊石頭。
四、專家解惑:兩頓飯真會害命嗎?
一天兩頓飯到底有多大危害?專家說,這得看怎么吃。如果兩頓飯營養均衡、熱量夠,間隔別太長,對健康影響不算大。
可現實里,像貨車司機這樣忙起來顧不上吃、餓著肚子硬撐的人,問題就大了。
醫學研究表明,飲食間隔超過6小時,體內胰島素分泌紊亂,代謝綜合征風險增加15%。再加上油膩、高鹽的飲食習慣,胃、心臟、膽囊三方受壓,疾病幾乎是“組團”來的。
預防這三類病,其實不難。醫生建議,每天至少三餐,間隔4-5小時,別讓胃空太久。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輕,少碰油炸和高糖的東西。
體檢也別落下,像胃鏡、B超、心電圖這些,能早發現問題。還有,吃飯別趕時間,細嚼慢咽對胃和膽囊都好。
專家常叮囑:“吃飯不是湊合,是給自己身體加油,別等病來了才后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