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大橋部分坍塌 圖源:受訪對象提供
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北緯21.85度,東經95.95度)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本次地震的震中距離我國最近國境線294公里,造成云南西雙版納、德宏、昆明、麗江、保山、大理等地震感強烈,貴州、廣西等地亦有震感反饋。本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第17次6級及以上地震,也是今年以來的最大地震。
繼7.9級地震后,3月28日14時32分在緬甸(北緯21.60度,東經95.95度)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初步地震參數判斷,地震可能會在震源周圍引發局地海嘯,但由于震源位于太平洋范圍之外,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影響。
緬甸位于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地區之一。
緬甸上一次大地震發生在9年前。那是2016年4月13日21時55分,震級為7.2級,震中在曼德勒市附近,震源深度130公里。
此次地震位置位于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的西南方向,距離曼德勒市中心約100公里, 該地區屬于緬甸中部干旱帶,以平原和低矮丘陵為主,主要產業是農業,尤其是棉花、花生等旱作農業。
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急劇釋放的表現,是地球內部變動引起的地殼震動。
一、地震的傳播
地震發生時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能量。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縱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橫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由于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于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后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后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面波:當體波到達巖層界面或地表時,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稱為面波。面波傳播速度小于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后面。
二、與地震相關的知識
1、震源
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釋放能量的地方稱為震源。
震源深度: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淺可將地震分類: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7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有85%來自淺源地震,12%來自中源地震,3%來自深源地震。
2、震中
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區域。
3、震中距
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
4、震級: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等級。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
按震級大小分類
弱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叫巨大地震。
5、烈度:地面受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地震發生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響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有多個不同的烈度。一般而言,烈度與震級成正比;同一次地震,由于距離震中的遠近不同,地震的烈度也不同,一般來說,離震中越近,烈度越大;離震中越遠,地震波漸漸減弱,烈度也越小。此外震源深淺、該地區地質構造等對烈度大小都有影響。
按破壞程度分類
一般破壞性地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下(含一億元)的地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中等破壞性地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不含一億元)、五億元以下的地震;
嚴重破壞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區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六級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
特大破壞性地震:大中城市發生的七級以上地震,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
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系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后,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而且還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質特征等有關。一般而言,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較小,但震中區破壞程度較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較大,而震中區烈度則較輕。
6、等震線: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遞減
②影響因子:震級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淺,烈度越大;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地質構造上斷層分布,烈度大;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三、地震的成因分類
①構造地震:由構造運動特別是斷裂構造運動引起。
②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動引起。
四、世界地震分布
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位于地質構造斷裂地帶,地殼活躍,地球內部能量集中,釋放較頻繁,故地震多發。
板塊的消亡邊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板塊的生長邊界: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洋底(多火山)板塊交界處、板塊內部大的斷裂活動構造帶為地震多發區(地震、火山活動在空間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帶狀分布)。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后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
大洋中脊和大陸裂谷地地震活動帶:
在洋中脊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于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五、我國分布區
我國地震災害發生范圍廣、頻度高、強度大,頻繁發生在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
六、地震的危害
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地震次生災害是直接災害發生后,破壞了自然或社會原有的平衡或穩定狀態,從而引發出的災害。主要有: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災是次生災害中最常見、最嚴重的。
火災: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
海嘯:地震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就是地震海嘯。
瘟疫:強烈地震發生后,災區水源、供水系統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污染,災區生活環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劣與災后疫病是否流行,關系極為密切。
滑坡和崩塌:這類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塬區,由于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水災: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是由于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
此外,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還帶來新的繼發性災害,如通信事故、計算機事故等。這些災害是否發生或災害大小,往往與社會條件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八、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作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
微觀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覺察,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例如,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
四川內江地震中池塘
宏觀前兆: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它們大多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如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
地震前發生的強光
九、地震預報
地震的中長期預報是指地震中期預報和地震長期預報。對某地幾年至幾十年內,甚至上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長期預報,特別是地震長期預報,主要目的是預測出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區、時間范圍和可能發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區的地震趨勢分析。
對某地幾個月至幾年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中期預報。
對某地幾天至幾十天,甚至幾個月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地震短期預報。
對某地幾小時至幾天內可能發生的地震做出預報,叫做臨震預報。
短期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要求迅速、紀實、準確地確定發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以便在強烈地震到來之前,采取必要的堅決的預防措施。短期預報要以中長期預報為基礎,而臨震預報又是在短期預報的基礎上進行的。不過,地震預報工作一環扣一環,要嚴格區分開也是不可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