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來自希臘、黑山、巴拿馬等25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參加在北京福建大廈舉辦的北京福建會客廳“世遺泉州 味連五洲”活動,他們在現場聽南音、品香茗、嘗美食,觀看非遺表演,感受海絲文化。
石獅市位于福建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3月28日,外賓在品嘗福建泉州石獅美食。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3月28日,外賓在品嘗泉州石獅特色小吃。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3月28日,外賓在了解福建泉州石獅特色“宋元海絲宴”。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3月28日,演員在活動現場表演泉州提線木偶戲《鐘馗醉酒》。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3月28日,外賓在體驗泉州提線木偶。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地理視野下的海絲文化探析
海絲文化,即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與影響,是地理視野中一個極具歷史深度和文化廣度的研究課題。它不僅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的密切交流,還深刻影響了現代世界的發展格局。本文將從地理學科的空間、環境、區域等維度,探討海絲文化的起源、發展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意義。
一、海絲文化的地理空間背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以其漫長而復雜的航線,連接了東方與西方的文明。這條航線以中國東南沿海為起點,東非和歐洲為終點,途中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主要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其中南海航線以其更為廣泛的影響力而著稱,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
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便已開辟,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而南海航線,早在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就已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全長1.4萬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二、海絲文化的區域發展特色
海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色。以泉州為例,這座古老的城市在海絲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宋末至元時期,泉州憑借著“四灣十六港”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不僅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
泉州的海絲文化特色,體現在其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海神信仰上。古航標塔、古碼頭和宗教建筑等,見證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輝煌歷史。而九日山祈風石刻,則是當時為祈求風信以利航海而留下的珍貴記錄,體現了泉州人民對海洋的敬畏和依賴。
三、海絲文化的全球化影響
海絲文化不僅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還推動了沿線各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走向世界,同時也引進了外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商品,豐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海絲文化帶來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絲文化的當代意義更加凸顯。中國正在啟動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旨在通過加強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這一戰略不僅符合歷史潮流,也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海絲文化作為地理視野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文化影響,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海絲文化的探討和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動,也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珍視和傳承海絲文化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