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12年,湖北黃石的一個小村莊,此時的村民潘平不知道,他接下來的行為,會揭開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
這天,潘平將家中的物品逐一搬出,準備對房子進行翻新。
到了自己已經過世的奶奶房間時,他突然發現這里有個地窖。
這個地窖很是蹊蹺,潘平和他的父親都不知道這個地窖的存在。
于是,懷著未知的心情,父子二人打開了地窖,找到了幾個落滿了灰塵的柜子。
清掉歷史的灰塵,他們不知道,即將打開的,是一段讓他們肅然起敬的過去。
起初,他們認為,地窖中存放著一些糧食,所以他們沒有仔細檢查。
但一打開地窖的門,他們卻發現了一個發黃的本子。
時間滄桑,雖然紙張泛黃,但里面的內容仍然依稀可辨,讀來每個字都令人震撼,這是潘平奶奶的革命日志。
那些年,鬧革命的女同志很多,但是日志里的內容,彰顯著潘平奶奶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當潘平將這份資料上交到當地政府后,出乎意料的是,政府竟然為去世的老人補辦了一場追悼會!
潘平的奶奶究竟是什么身份?泛黃的紙張上到底記載著什么內容呢?
不甘命運的“童養媳”
時間追溯到1912年,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年代。
除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外,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潘平的奶奶,也就是賈春英,出生在湖北省的一個小山村里。
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賈春英很難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再加上那個年代守舊落后的思想,賈春英的幼年生活可謂十分艱苦。
八個月大的賈春英,就被抱走當了童養媳,年幼的她就不得不承擔起繁重的家務。
在這樣暗無天日的生活里,賈春英的未來好像一眼就能望得到頭。
但在這個小村子之外,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
1925年,13歲的賈春英在山上砍柴打草,誰料傾盆大雨突然襲來,賈春英被肩上的擔子打落下山崖。
正在此時,一位名叫羅冠國的讀書人路過,將賈春英救了起來,仔細一看,救起來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表妹。
看到自己的表妹因為勞累的家務絲毫不顧及自己的生命,羅冠國傷心欲絕,作為中共黨員,他的內心十分悲憤,便把賈春英帶回了自己的姑媽家。
面對姑媽,羅冠國擲地有聲:
“姑媽,我問你,為什么老是讓表妹上山干這些苦活?”
面對羅冠國的質問,姑媽自知理虧,無言以對。
此時,賈春英站了出來,打破了沉默:“我又不是富人家的小姐,生來就是這種吃苦的命罷了。”
“命?”羅冠國看著自己的表妹,“你說什么?那我問你,你的命為什么要這么苦?”
賈春英苦笑道:“那還能因為什么,我命苦唄。”這個答案顯然超出了羅冠國的認識。
說來有趣,作為當地群眾革命的發起人,自己的親戚,自己的表妹,竟然認定了自己“命苦”的事實。
想到這里,羅冠國看著她,一字一頓地說道:“你的命不苦,沒有誰的命生來就是苦的。”
見賈春英聽得認真,羅冠國認真地講道:“其實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并且,你還不知道自己應該與命運作斗爭。”
賈春英長期生活在物質條件匱乏,思想落后的環境中,從沒有人跟她說過“改變命運”這種話。
她不知道為什么要改變命運,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改變命運,只是訥訥地說了一句:“命運,我不懂。”
羅冠國再次認真地告訴她:“不懂沒關系,我每天和一些朋友們在后山祠堂里討論一些事情,你也來聽一聽吧。”
在石云后山祠堂里,每天都聚集著很多窮人,羅冠國以識字談心的名義給他們講解革命知識,和未來中國的出路。
賈春英聽從表兄的話,從繁重的農活中抽出時間到祠堂旁聽。
一點一滴地灌溉,新思想的種子慢慢發芽,她漸漸懂得了辛苦耕作一年又一年得來的只是勉強填飽肚子,衣衫僅能蔽體。
明白了官員糧食囤積,而百姓街頭逃荒,發現了自己思想與時代的不相符等結果,這些都是社會黑暗主義壓迫的結果。
她放下了竹簍,拿起了刀槍。
也許,一個人被壓迫到了極點的時候,恰好有一束光出現,她的反應會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用力地掙脫那個深淵一般的地方。
為什么勞累一年,反而肉補衣裳天補房,為什么荒時暴雨炊煙斷,為什么芽根野菜充饑腸,為什么許多老人沿門乞討長流浪,為什么細妹子朝生暮死埋山岡?
這些話在賈春英的腦海中回蕩,也在無數個命運像她一樣悲慘的苦命人腦海中回蕩,最終匯成了一股信念:一定要擺脫這所謂的“命”。
“美麗女俠”的奮斗歷程
于是,在1927年,面對莊嚴的中國共產黨旗幟,在鐮刀錘子下,賈春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所謂“命運”的推翻重來。
面對當時緊張的局勢,加入中國共產黨自然是存在風險,面對這樣的風險,賈春英怕死嗎?
細細想來,其實賈春英是不怕的,畢竟在山崖上墜落下來的那一晚開始,賈春英便算是在生與死的邊界走了一遭,與其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活著,還不如為了理想而奮斗。
“加入中國共產黨,你們怕死嗎?”
“不怕!”一個堅定的聲音,從賈春英口中迸發而出,也從無數個想要擺脫黑暗命運的群眾口中迸發而出。
1928年,賈春英由縣委安排工作,深入各地基層,開展黨組織工作。
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初步形成的黨組織開展工作面對著重重困難,無論是當時的黨組織影響力不足,還是國民黨的騷擾,都讓黨組織的進一步工作產生了困難。
其中,一次驚險的遭遇發生在1930年,這一年,賈春英跟隨自己的表哥,時任陽新縣委書記的羅冠國一起召開群眾大會。
當羅冠國站在臺上慷慨激昂宣講時,臺下的一個反對者突然繞過一眾人,直奔臺上而去。
所有人在那一刻都措手不及,在這個瞬間,賈春英急忙反應過來,飛身一躍而上,用盡身上力氣死死按住“不速之客”的右手,并押著他走到臺上。
在這之后,大家發現了賈春英身上的能力,將賈春英安排在前線,所以當時的賈春英得到了“美麗女俠”的贊揚。
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這個女俠不僅武力過人,學起文化來,知識同樣過人,可謂是有勇有謀。
賈春英雖然沒上過學,但為了更好地在地方開展工作,她積極與各地村民交流,學會了不少地方的方言,從而能夠更好地在當地開展黨組織的群眾工作。
于是,十里八村流傳起了這位有勇有謀的“女俠”故事,這為她在各地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樣為她到江西等地開展群眾工作打下了基礎。
這樣來看,之后賈春英開展的黨組織群眾工作會穩穩當當地開展,但事實往往無法如愿以償,在國民黨的擾亂下,工作仍然出現了一些阻力。
1930年底,國民黨突然開始了第一次反革命“圍剿”,面對這樣的圍剿,當時的指揮者并無慌亂,當務之急是轉移領導機關與廣大群眾。
面對這個任務,所有人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人選:賈春英,她有著極好的群眾基礎,同時也有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但在黨組織的熏陶下,她早已對戰火紛飛的前線有了更多的向往,于是她積極與領導溝通,想要讓組織將她調往前線。
組織得知此事后,經過仔細的考量和賈春英以往的表現,便同意了賈春英的請求。
在戰斗中,賈春英指揮著少數軍隊,讓他們化裝成逃難的村民,之后分批次調取敵軍實力,并在夜晚與地方武裝合作,共同突襲敵軍,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殲滅戰。
這一次,國民黨的第一次反革命圍剿屈辱失敗,但賈春英她們要面對的困難,仍然沒有被平息。
“巾幗英雄”的怒放與凋謝
1931年,組織上考慮賈春英的表現,將她調至江西的下轄地區進行巡視指導。
這里對賈春英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在國民黨的圍剿下,根據地一片狼藉。
面對如此雜亂的景象,賈春英并未退縮,她迅速與當地縣委書記取得聯系,迅速梳理好了接下來的工作計劃。
先是恢復黨組織,之后穩定群眾,加強土地改革,然后再擴大紅軍的規模。
這樣一系列政策實施后,當地的革命形勢迅速恢復,紅軍規模也得到了一定規模的擴大,圓滿完成了組織上安排的工作。
在這之后,賈春英輾轉各地,在與當地黨組織的溝通協調中逐一梳理了黨組織工作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積極提出解決措施,從而保證當地工作地順利開展。
但這樣的工作很快便讓賈春英感到枯燥,她不是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安排,而是覺得自己在革命的大浪潮中貢獻太少。
于是,在與上級組織協調溝通后,賈春英如愿回到了自己的工作隊。
此時的賈春英,躊躇滿志,在各項組織工作中都積極配合,多次與主力紅軍一起完成了多次戰役的勝利。
隨著一次又一次任務的成功,賈春英在組織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這也讓她成為了國民黨的目標。
1933年,賈春英在行軍時遭到了國民黨的圍剿,這支隊伍幾乎被全殲,僅剩賈春英等幾人得以幸免。
事后在進行調查時,他們驚訝的發現,為了剿滅賈春英,面對僅僅100余人的隊伍,國民黨幾乎出動了一個團的兵力,足見國民黨內部對賈春英的重視。
1935年,賈春英再次遭到了國民黨的埋伏襲擊,這一次,她被自己身旁的叛徒襲擊,最終被國民黨帶入監獄。
面對國民黨開出的投降條件,賈春英對此嗤之以鼻。
起初的國民黨人知道賈春英在隊伍中的重要性,所以并沒有采取暴力措施,而是以優厚的待遇勸說她自己簽下投降書。
國民黨本以為賈春英會自己投降,但沒想到,賈春英仍然堅定如初,這樣一來,怒不可遏的國民黨軍隊使用嚴刑,逼迫賈春英屈服。
但是他們不知道,賈春英幼年時期遭受的苦,相比這些所謂的“酷刑”可要苦得多,所以,這些酷刑對她而言只不過是徒勞。
1937年,局勢風云突變,國共達成了合作協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自此形成。
賈春英得以被釋放,在釋放后,組織派潘濤迎接,這個潘濤和賈春英很熟悉,兩人在早年便互生好感,后來二人結婚,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
不久,賈春英得知了自己身體懷孕的消息,她欣喜異常,一邊在后方開展活動,一邊期待這個新生命的到來。
1940年2月,孩子順利出生,賈春英第一時間將這一消息傳遞給正在戰爭一線的潘濤。
苦苦等待了一個月后,賈春英終于等來了前線的消息,但并不是關于丈夫的消息,而是來自潘濤的警衛員。
原來就在三月初,潘濤在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日軍殺害,這讓賈春英悲痛萬分。
在抗戰結束后,賈春英帶著孩子回到家中,丈夫的去世與自己身上的疾病,讓她難以再繼續完成組織上安排的工作。
最終,她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這些年,她從未享受過組織上的任何待遇,也未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
幾十年后,賈春英于1984年與世長辭。
直到2012年,潘平在家中發現了賈春英生前留下的這些筆記,才將原本可能化為塵埃的歷史重新翻開。
組織上對此事高度重視,不僅承認了賈春英的烈士身份,還為賈春英、潘濤二人補辦了追悼會。
結語:
2012年12月29日,紀念革命英烈賈春英、潘濤誕辰100周年的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會上,許多革命者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兩位在革命中貢獻突出的烈士。
“巾幗芙蓉,淡名怒放。”
這是會上對賈春英革命事跡的贊揚,也是對賈春英這一生的最好概括。
在她身上,我們領略了巾幗英雄的力量,也體悟到了那個年代屬于革命者身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