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有幸陪同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美食家趙珩先生游焦山訪瘞鶴銘、赴丹陽觀齊梁石刻,回江島品河豚美食。
趙先生一頭白發銀絲,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芒,仿佛是歲月賦予的詩篇,訴說著悠悠往事,他身體微微發福,拄拐前行,卻仍精神矍鑠。揚中博物館 “近現代名人墨跡展區”,因有徐俊先生捐贈的趙守儼與趙珩父子書法真跡,作者簡介有本趙先生著的《老饕漫筆》。讀到書中他自述饕餮本為人所不齒的“好吃鬼”,但蘇軾卻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直至現代的梁實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趙先生等一眾 “老饕”,遂成追逐飲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
與趙先生同行數日,聽他口述十多年前其四下揚中進行考察,并繪聲繪色講起當年在揚中長順河豚館品鑒野生河豚與食河豚子的往事,既有些風趣又驚心動魄。
春暖花開又一春,又到了每年品食河豚最好的季節,接下來的數月,中外食客會齊聚揚中島盡享這天下美味,“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一朝食得河豚魚,終身不念天下魚”。
長江漁業大保護,十年禁捕已到了第五年,江中的魚類資源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現如今,“江之源”等處人工養殖的河豚、刀魚與鰣魚,各路烹飪大師們,同樣能做出揚中話“打嘴巴子都不丟”的絕味美食。
過去有幾句俗語:家有千擔谷,不吃魚搭粥。后面又有一句:吃了魚搭粥,賣田拆瓦屋。兒時不理解這幾句俗語的真正意義。只是自顧想道:揚中島四面環江,港河溝 縱橫交錯,小魚小蝦隨處可見,紅燒盆小雜魚,是再普通不過的家常小菜。其實不吃魚搭粥的真正原因,皆因昔時小島貧脊,口糧緊張,而紅燒小魚實在鮮美,總能多吃幾碗粥,魚易得,而糧食精貴,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得起。改革開放后,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口糧不再限量,人們更關心的是吃多了油膩及“三高”問題,魚搭粥更是成為日常。
今年國內外賓客來揚中品嘗美食,除了可參觀“揚中博物館”與“陳履生博物館群”,了解本地歷史文化與竹編、漢畫、書畫之外,又多了一處“魚文化博物館”可供游覽。 其位于揚中市現代漁業產業園內,北臨長江干流,大江風貌一覽無余。由揚中農業農村局主辦,陳履生先生負責設計、策展并提供了藏品,可更深入地了解魚文化內涵。
近年生態環境的改善,尤其是長江魚類的增加,為揚中濕地鳥類提供了大量食物,陽光灑落,蘆葦輕搖,日落下的白鷺、東方白鸛、天鵝等成了這畫面中最美的風景線。
往年食客們慕名來小島,幾乎都是“一日游”。現在八橋利民村江花灣依托枕水望江、依江筑埭的風貌特色,深挖河豚文化和漁耕文化,以河豚為設計理念,為游客打造舒適、寧靜且獨具地域文化魅力的民宿群,用河豚文化解讀新時代鄉村,讓游客參與豚島江村的理想鄉村生活。還有福源長壽園、營房國字圩、友好寬心圩等特色鮮明的景點,給游客帶來全新體驗。
相信未來的島城,定會更深入的挖掘揚中魚文化,增加旅游資源與夜生活,使小島真正成為 “吃了不想走”“年年都想來”的美食旅游圣地。
來源:揚中新聞網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