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特朗普
特朗普無差別攻擊,對進口汽車加25%的關稅,歐盟作為汽車大戶再遭重創,相關官員紛紛來華找出路。那么,特朗普持續揮舞關稅大棒,會帶來哪些后果?
特朗普對進口汽車加關稅,誰被打得最疼?歐盟高層來華除了改善關系,還有其他目的嗎?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從特朗普對進口汽車加關稅這一話題說起,為你進行分析。
當地時間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所有進口汽車征收25%關稅,措施將于4月2日生效。特朗普聲稱,此舉旨在保護美國汽車工業,推動制造業回流,并強調“在美國制造的汽車無需繳稅”。然而,這一政策迅速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彈,全球汽車產業鏈面臨劇烈震蕩。
第一個問題:特朗普持續揮舞關稅大棒,會帶來哪些后果?
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并非孤例。從鋼鐵鋁材關稅到此次汽車關稅,其邏輯始終以“國家安全”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但歷史經驗表明,揮舞關稅大棒往往適得其反。
圖為馮德萊恩
首先,這樣的舉措,必將引發貿易戰升級。美國加征關稅的行為會招致相關國家采取反制措施,這會進一步加劇貿易摩擦,破壞全球貿易秩序。近年來,美國頻繁使用關稅作為貿易政策工具,已經引發了多輪貿易爭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批評關稅“對企業與消費者雙重不利”。
比如,中國在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加征10%的關稅同時,中國也對美國的雞肉、小麥等加征15%的關稅,對大豆,豬肉等加征10%的關稅。歐盟委員會也在美國對歐盟進口的鋼鋁產品收取不合理關稅,宣布對價值26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征收反制關稅等等。這種“以牙還牙”的做法,不僅損害了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也破壞了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若各國競相提高壁壘,全球貿易秩序恐退回碎片化時代。
其次,加征關稅會損害美國自身經濟。加征關稅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對于美國消費者來說,他們需要支付更高的價格來購買消費品。以汽車為例,25%的關稅將直接推高進口汽車的售價,安德森經濟集團測算,每輛汽車成本或因關稅上漲3500至12000美元,導致新車均價逼近5萬美元。這對中產與工薪階層無疑是沉重負擔,這會抑制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進而影響汽車市場的整體表現。
圖為特斯拉
此外,美國國內的汽車裝配廠和相關企業如果依賴進口零部件,也將受到關稅的影響,成本增加,競爭力下降。即便是特斯拉這類本土企業亦難幸免,馬斯克坦言“關稅對成本影響不容小覷”,因其零部件高度依賴全球采購。
最后,全球貿易的順暢進行,利于各國企業共享技術、理念和資源,共同推動創新。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阻礙貿易合作,使得企業間技術交流受限。然而,美國的關稅政策使得各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受到阻礙。企業間的技術交流也受到限制。例如,歐洲車企13%的產量依賴美國市場,而美國車企75%的利潤來自中國市場。關稅壁壘將割裂技術交流,延緩創新進程,最終損害全行業競爭力。
第二個問題:特朗普對進口汽車加關稅,誰被打得最疼?
圖為馬克龍
關稅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就是歐洲汽車制造商。歐洲是美國汽車進口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關稅將大幅提高這些汽車的售價,降低其競爭力,損害歐洲汽車制造商的利潤。2024年歐盟對美汽車出口額達384億歐元,政策公布第二天,歐洲汽車股大幅下跌。法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跌幅超過 7%,斯特蘭蒂斯股價下跌 5%,德國寶馬股價下跌超過 4%,市值蒸發數十億歐元。法國總統馬克龍批評關稅“破壞供應鏈、推高通脹”,歐盟更將美國行為定性為“經濟自殘”。
而美國國內的汽車裝配廠和相關企業同樣難逃沖擊,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2022年,全球總交付的超131萬輛特斯拉,其中超71萬輛來自上海超級工廠。福特CEO吉姆·法利也指出,公司60%的車輛依賴墨西哥工廠供應,關稅或導致生產中斷與裁員。研究顯示,即便在美組裝的汽車,因依賴進口零部件,成本仍將上漲數千美元。這種產業鏈深度交織的現狀,使得貿易保護政策往往變成"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雙刃劍。
第三個問題:歐盟高層來華除了改善關系,還有其他目的嗎?
圖為謝夫喬維奇
面對美國關稅壓力,歐盟正加速調整對華策略。3月27日,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和法國外長巴羅同時訪華,此舉既為緩和貿易摩擦,亦暗含多重戰略考量。
其一,歐盟車企擔憂對美出口受阻,美國的汽車關稅政策讓歐盟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前景變得黯淡。2024年,歐盟車企對美年出口額超1020億歐元,若關稅長期化,轉向中國市場成為必然選擇。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
為了平衡風險,歐盟車企可能會加速拓展中國市場。歐盟車企可以通過在中國市場加大投資、推出更多適合中國消費者的車型等方式,來彌補在美國市場可能失去的份額。而且,中國政府也在不斷推動汽車產業的開放和發展,為歐盟車企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3143.6萬輛,新能源車突破1000萬輛,滲透率超40%,這對受困于電動化轉型的歐洲車企極具吸引力。德國總理朔爾茨多次強調“對華脫鉤不符合利益”,法國外長巴羅更率隊訪華,推動干邑白蘭地等產品重返中國市場。
其二,聯合應對技術壁壘與供應鏈安全。中歐在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等領域有合作空間,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成為了競爭的焦點。歐盟在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而中國在市場規模和產業鏈完整性方面具有優勢。歐盟希望中方放寬市場準入,同時推動技術標準協同,例如建立統一的充電樁規范或數據安全框架。這種合作不僅能降低對美技術依賴,還可加速歐洲綠色轉型。
圖為世界貿易組織
其三,歐盟試圖聯合中國等力量,制衡美國單邊主義,維護多邊貿易框架。歐盟深知,單靠自身難以抗衡美國單邊主義,故試圖聯合中國維護WTO框架。馮德萊恩近期表態“需培養深化對華關系”,歐洲議會更呼吁重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凸顯其制衡美國、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多極貿易秩序,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全球貿易的穩定發展。
總而言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內可能帶來一些經濟利益,但長期來看,將損害全球貿易體系,阻礙經濟增長,最終也會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正如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所說:“我們必須記住,貿易不僅僅是商品和金錢的交換,它也是思想、理想和友誼的交換。”貿易保護主義只會筑起高墻,阻礙交流,最終走向孤立。
作者:常有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