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沒有談攏,特朗普心腹剛回國不到24小時,中方實施重磅新規!
據環球網消息,日前,特朗普的核心盟友、共和黨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結束訪華行程返回美國,中美雙方未能達成實質性突破。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隨后不久,中國國務院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以精準反制回應美方極限施壓。這一連串交鋒背后,折射出中美戰略博弈的深層邏輯與未來走向,那就是要談歡迎,要打奉陪,美國單邊制裁不好使。當然了,我們這個“打”指的是貿易戰。
戴恩斯此次訪華,肩負著特朗普政府的“三重使命”:緩解美國農業州的關稅壓力、試探中美元首會晤的可能性、推動芬太尼議題與貿易戰掛鉤。然而,美方“先解決芬太尼再談關稅”的預設條件,本質是將國內治理問題轉嫁中國,延續特朗普政府對華“極限施壓”策略。這種政策的矛盾性早已顯現,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卻導致自身通脹上升、工業產出下滑、農業出口損失慘重,戴恩斯訪華前,蒙大拿州的農民就曾公開喊話:“關稅戰讓美國農業成為犧牲品。”流星錘繞回來砸到了自己。
那么,中國的精準反擊都有哪些呢?針對美方無理要求,中方不僅拒絕在核心利益上讓步,還通過技術出口管制實施“非對稱反制”。去年年底,中國商務部宣布對輸美兩用物項加強管制,涉及超1000種武器系統和2萬個零部件。美國國防情報公司評估稱,這一措施使F-35戰機供應鏈延遲,導彈系統成本激增。
中方公布的《反外國制裁法實施規定》,將反制措施細化為四大維度:財產凍結、交易禁令、入境限制和連帶反制。該法并非單純防御,而是主動塑造博弈規則。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指出,此舉既是對國際法的捍衛,也為高水平開放提供了法律盾牌。事實上,新規實施當日,中國就對參與對臺軍售的雷神技術公司高管實施制裁,凍結其在華資產并禁止入境,展現法律威懾的“即時性”,沒有適應期、沒有緩沖期、沒有準備期,立即生效。
中國新規的合法性源于《聯合國憲章》第51條賦予的“自衛權”,以及《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對主權平等的確認。國際法專家指出,美國以“芬太尼危機”為由制裁中國,實際上違反了《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公約》精神,是將公共衛生問題政治化。
新規實施后,國際社會反應呈現分化。美國企業界警告稱,反制措施可能使美企在華損失超千億美元;歐洲盟友呼吁避免“新冷戰”,但不愿選邊站隊;發展中國家對華出口增長顯著,支持多邊貿易體系改革。說明中國這招是合法、合規、合理、得人心的,對美國更是管用的。
中美關系的未來,取決于雙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維”。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矛盾,本質是冷戰思維的延續;而中國的新規,則是推動構建“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的主動作為,是反擊,也是進攻,從此以后在中國這里沒有“逆來順受”或者“被迫接受”,美國需要樹立正確的對華認知。正如中方所言:“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