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不能被預測到的,只能預警。
或者準確地說: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提前預測到地震的發生。
這句話看似有語病,但其實知道預警的原理就不難理解了:
地震發生時,會釋放出兩種波:
一是地震縱波,學名為壓縮波、P波,人的感覺是上下晃動;
二是地震橫波,學名為剪切波、S波,人的感覺是左右晃動。
上下晃動的縱波破壞力小,傳播速度快,約6公里/秒;
左右晃動的橫波威力巨大,是縱波能量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破壞力大,但傳播速度慢,約3.5公里/秒。
一句話概括:破壞力大的震動傳播速度慢,破壞力小的震動傳播速度快,有時間差。
地震預警系統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對威力小、速度快的縱波進行監測,一旦發現,趕在威力大、速度慢的橫波到來之前,迅速預警。
地震發生時,埋藏于地下的地震傳感器會將監測到的地震信息,通過數據傳輸網絡最終匯集到地震預警中心。
地震預警中心是一個專門負責分析地震數據和發出警報的機構,他們將根據數據的特征和模式,來預測地震的強度和到達時間。
最后通過手機短信、電視廣播、警報器等各種方式進行預警。
所以,前幾天山東德州市平原縣發生的5.5級地震,很多人在手機的app上,就收到了地震倒計時的預警。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手機品牌,在設定(設置) 中可以找到對應的地震預警功能;或者應用商店里面也可以下載到地震預警app。
當然,要保證手機聯網的情況下,才可以準確地預測地震。
那么,如果我們收到地震預警后,如何做到安全避險呢?
兩句話非常關鍵:震時就地避險,震后迅速撤離。
震時就地避險:因為地震警報一般時間很短,除非是在極短時間內就能跑到開闊地帶,否則應該躲到衛生間、儲藏室、浴室等開間小,有承重墻和支撐物的旁邊,或者躲到床、結實的桌子、柜子等具有支撐性家具的旁邊。
這些地方在坍塌時,容易形成三角空間,即相對安全的空間。
震后迅速撤離:因為地震發生后還會有多次余震,所以在震后應該迅速撤離到開闊的安全地帶,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總之,地震是一種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但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知識學習,和培養正確的應對能力,來降低地震帶來的危害。
在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選擇合適的避險場所,學會自救和互救方法,并做好地震發生后的安全防護工作。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