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詩霞)3月27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驥研究員團隊牽頭,聯合復旦大學、遼寧大學科研人員完成的科研成果——全球首個具備抗原內質網靶向功能的新型疫苗佐劑SABER。該佐劑可促進抗原在細胞內“最后一公里”的遞送,研究顯示可顯著提升傳染病預防性疫苗和腫瘤治療性疫苗的效果。
“佐劑是疫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與抗原一起組成疫苗,可以增強抗原的免疫原性,讓抗原誘導更好的免疫反應。”3月28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王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
王驥介紹,傳統疫苗在面對突變病原體時的作用比較有限。“以流感疫苗為例,每年的流感病毒都可能會出現新的突變,但是傳統流感疫苗所建立的免疫反應,并不能對突變后的病毒產生良好效果,因此疫苗的作用在這種時候就大打折扣。”
2020年,王驥和團隊成員發現,高水平的CD8+T細胞免疫反應可顯著增強疫苗對變異病毒的防護效果。“但傳統疫苗佐劑提升CD8+T細胞誘導的能力較弱。”王驥解釋,這是因為誘導CD8+T細胞免疫反應過程比較復雜,其中有三個關鍵節點,即疫苗中的抗原到達抗原遞呈細胞的細胞質、激活抗原遞呈細胞、到達內質網。傳統疫苗佐劑只解決了前兩步,未能實現到達內質網這“最后的一公里”。
針對這一問題,王驥團隊研究發現了可以將抗原導航到內質網的小分子SABER,并設計了與之匹配的遞送系統。相比只實現兩個節點的疫苗佐劑,解決“最后的一公里”問題后,疫苗對CD8+T細胞免疫反應誘導的能力提升了7-150倍。“假設將新型疫苗佐劑結合到流感疫苗,即便在流感病毒突變后,已有的疫苗也可以實現一定的預防效果。”王驥說。
王驥表示,該疫苗佐劑對腫瘤治療性疫苗也呈現出了明顯效果。CD8+T細胞也是清除腫瘤細胞的關鍵效應細胞,治療性疫苗的研究難點就在于CD8+T細胞免疫反應的誘導。“它的成功誘導可以讓治療性疫苗的面世變得更加可及。”
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型疫苗佐劑還處于初步研究階段。王驥表示,未來將把這一技術推廣至臨床,首先在腫瘤治療性疫苗中進行臨床試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