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聯社等媒體日前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所有進口汽車征收25%關稅。消息一出,歐盟、加拿大等方面均對此作出批評。至于該關稅是否真的能有利于美國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有美媒給出了悲觀的預測。這項關稅將于4月3日生效。據特朗普解釋,新的汽車關稅不僅將適用于在美國之外制造的汽車,還適用于汽車的零部件,包括發動機、變速箱等。針對汽車零部件的關稅將“不遲于5月3日生效”。
此事無異于平地起驚雷。鋼鐵和鋁絕大多數消費者沒有直接需求,但汽車不一樣,它是常見消費品里的最大件,對上下游產業有極強的連帶作用。舉例來說,日本汽車產業的總產值占到了日本GDP的8%左右,堪稱國民經濟的命脈。而對汽車有龐大需求的美國市場,事實上決定著很多海外車企的生死存亡,25%的關稅不是個小數目。這種壓力勢必由車企轉移到所在國的政府上,為了防止它們發起的反撲,特朗普在宣布政策后發出警告,稱若歐盟與加拿大聯手對美國造成經濟損害,將面臨更多關稅。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這次祭出汽車關稅大旗,表面上是為美國工人撐腰,實則滿滿的政治算計。25%的關稅直指進口乘用車、輕型卡車及核心零部件,擺明了要逼外國車企“滾出美國”。他甚至不忘拉特斯拉CEO馬斯克出來背書,稱其“沒提建議也沒求好處”,仿佛在炫耀政策的“純潔性”。可笑的是,特斯拉本就是美國本土寵兒,關稅對它不過是錦上添花。真正受傷的,是那些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美國車企——通用、福特們有大量零部件靠進口,關稅一加,成本飆升,最后還不是消費者買單?
特朗普對歐盟加稅的言論,引起了歐洲的極大反響,英媒稱,此舉可能進一步加劇美歐之間的貿易緊張關系。雖然他認為,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逆差是主要問題之一,并指責歐盟設置重重障礙,以拒絕進口美國產品。然而,從長期數據來看,美國對歐盟存在貿易逆差的原因頗為復雜,并非簡單的關稅能夠解決。隨著特朗普施壓歐盟,歐方也做出回應,表示如果美國采取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歐盟將采取對等的報復性措施。這意味著,美國執意推行新關稅政策,跨大西洋貿易戰的風險將急劇增加。
特朗普(資料圖)
從這一系列反應來看,越來越多美國的盟友和合作伙伴已經意識到,面對特朗普,一味地跪地求饒,只會換來美方變本加厲的收割,因為按照特朗普的構想,對鋼鋁產品加征關稅只是第一步,后續還會有更多的關稅大棒等著,比如他還宣布,將對芯片、汽車、藥品等產品征收所謂的“對等關稅”。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強硬反擊,維護自己的利益才是唯一的良藥。
特朗普第二任期延續了第一任期的對外關稅理念,即無論是中國這樣的,所謂“21世紀美國最大威脅”,還是加拿大、墨西哥、歐盟、日韓等盟友,都毫無例外的被美國施加無差別關稅。事實上有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經驗,中國和這些美國的盟友,對待美國關稅大棒,已經有了一些經驗。比如說中國對美國的反制,就采取了“打七寸”的方式。一方面對準中美貿易當中,美國對中國貿易順差的行業,進行精準施壓;另一方面呢,中國也精準打擊特朗普陣營的票倉,比如“紅脖子”們更加在乎的農產品關稅等。
特朗普(資料圖)
總而言之,美國的關稅反噬則暴露出全球化時代的治理悖論:當一國試圖用20世紀的手段解決21世紀的問題,注定難以奏效。2018年對華關稅戰使美國消費者多付570億美元,貿易逆差卻擴大12%,特朗普的單邊行為注定會踢到鐵板。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卻不會簡單重復。1947年關貿總協定誕生時,人類剛剛學會用規則化解貿易爭端;78年后,當單邊主義陰云再起,中國積極推動全球化的進程,連接起143個國家,用RCEP構建亞太自貿區,用實際行動證明:對抗的盡頭是雙輸,合作的終點是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