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能源市場有一個巨大的增長幅度,相比于純電車,插混車型的增幅要更大一些,尤其是高端市場,買混動的明顯比純電多。
為什么?
其實很簡單,混動沒有焦慮,可以純電行駛還有發(fā)動機,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體驗感是油車和電車都給不了的。
有人說,混動非常雞肋,沒有油車的耐用性,也沒有電車的續(xù)航能力。
說這種話的人,基本上都沒有電車,因為從日常的使用層面來看,不可能長途、短途“混合用”,絕大多數(shù)用車場景,車主都是市區(qū)代步。
混動車型動不動就是100多公里的純電續(xù)航能力,難道不夠用?
就算是長途,很多人一個月都跑不了200km以上的長途,所以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混動并沒有在實際使用層面,給用戶帶來任何的不適感。
所謂的不如油車、比不了電車,都只是在思維層面制造焦慮。
不信回頭看看身邊買了混動的人,真焦慮的沒幾個,都是自己給自己制造焦慮,電池包沒電之后就焦慮,急著給電池包充電。
混動的電池包完全沒必要時刻保持有電狀態(tài),不然要發(fā)動機干嘛?
目前混動車型的電池包都特別大,已經(jīng)超出了人們的使用范圍,更多是進入到了一種“拼參數(shù)”的階段。
誰的電池包大,誰就更容易在消費選擇中勝出,其實這是不對的。
此前有數(shù)據(jù)顯示,其實大多數(shù)人的日常出行強度不足50km,3天出行強度150km,按照混動車型百公里15kWh的電耗來計算,三天消耗的電量在22kWh左右。
目前15萬左右的混動車輛,電池包容量妥妥的在25kWh以上。
也就是說,只要有家用充電樁,混動車輛日常代步也完全沒有必要一天一充,兩天一充都跑不到強制啟動發(fā)動機的地步。
舉個例子,吉利星艦7高配版,純電續(xù)航120km,一塊19kWh的電池包,如果你只是市區(qū)代步出行,每天上下班50km,兩天才能跑完電量,第三天才啟動發(fā)動機。
這臺車的高配車型終端價格也不過12萬左右,經(jīng)濟劃算。
如果混動車型天天都要充電,那么要發(fā)動機干什么?我剛才說的吉利星艦7還是入門混動車型,一些混動車型的電池包容量大的離譜。
最近出的幾臺中大型國產(chǎn)新能源SUV,電池包動不動就是40kWh、50kWh,我承認大尺寸車輛的電耗更高,但很多車型的純電續(xù)航都已經(jīng)到了200km級。
注意,這里說的200km級是WLTC的標準,已經(jīng)很接近日常使用狀態(tài)了,對于很多人來說,完成跨城出行完全沒有問題。
退一步來看,其實目前的混動電池包都已經(jīng)很大了,完全沒有必要買這么大電池包的混動車型。理由兩個:
1、更大的電池包一定是高成本,即便是按照目前電池包1000元1kWh的成本來算,多10度電就會增加1萬的購車成本,既然用不到就沒必要,又不是沒發(fā)動機。
2、更大的電池包意味著更大的自重,其實對操控、安全是一種壓力,小電池包更有助于輕量化,降低自重,提升整車的平衡能力。
不少人把混動當電車開,其實沒有必要,如果有家用充電樁,回家順手就插上充電了,如果沒有充電樁,也不必天天去充電,有合適的機會去充也無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