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印度雄心勃勃地高舉“印度制造”大旗,試圖與中國在制造業領域一較高下,甚至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
可是,現實卻狠狠地給了印度一記耳光!如今,內外交困的莫迪政府不得不放下身段,開始尋求與中國合作。
據《印度快報》3月24日報道,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正醞釀放寬自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后對中國實施的貿易、航班和簽證限制,并考慮為中國投資松綁。
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的關稅壓力,以及中印關系趨于緩和的大環境,印度開始重新審視對華經貿政策。
據悉,印度有意為中企在印投資鋪路,允許其與本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但前提是中方僅能持少數股權。
知情人士坦言,印度在經貿上“遲早要和中國握手言和”,問題只是時間早晚。
印度回心轉意?莫迪的“印度制造”夢碎!
這幾年,印度可沒少跟中國較勁,逮著機會就想壓中國一頭,生怕在全球競爭中落了下風。
為了扶持本國企業,莫迪政府拼了命地推“印度制造”,不惜對中國商品揮起關稅大棒,層層加碼,試圖用保護政策讓本土制造業騰飛。
結果呢?折騰了半天,制造業還是不爭氣,原地踏步不說,甚至連本就羸弱的產業鏈都沒補上,別說“超越中國”,連基本盤都穩不住。
更糟糕的是,美國這邊也沒讓印度好過。
為了緩和與華盛頓的關系,印度不得不對美國產品降低關稅,結果直接把自己經濟拖下了水,錢沒賺著,市場倒被美國人搶走了一大塊。
現在內外交困,騎虎難下,莫迪政府只能回頭瞄向“北方鄰國”,中國。
當初莫迪喊得震天響,說要讓印度成為“世界工廠”,取代中國的位置,結果呢?補貼也給了,稅收優惠也上了,可現實卻狠狠打臉。
產業鏈不完善,基礎設施跟不上,勞動力素質也遠遠不夠,經濟數據和預期的鴻溝簡直是十萬八千里。
這下好了,兜兜轉轉一大圈,印度還是得面對現實,想發展,繞不開中國。
就拿2020年推出的“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來說吧,印度政府豪氣沖天地宣布,要拿出260億美元砸向電子制造、汽車、醫藥等關鍵行業,扶持本土制造業,順便挑戰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地位。
結果呢?現實卻狠狠給了一巴掌。
不少企業興沖沖地跑到印度設廠,結果發現問題一籮筐。
基礎設施簡直讓人崩潰,電力供應不穩定,工廠剛開工就突然斷電,生產節奏全被打亂。
港口和公路運輸效率低得離譜,貨物運出去都能急死人。
再加上土地審批復雜、勞工法死板,運營成本不降反升,企業直呼“被坑慘了”。
更坑的是,印度政府政策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今天提高進口關稅,明天修改補貼規則,投資者一頭霧水,跑都來不及。
按官方規劃,印度制造業本該在2025年占GDP比重的25%,結果非但沒漲,反而從15%掉到14%,完全南轅北轍。
就連政府最想扶持的手機產業,本土化率到現在還不到20%,簡直尷尬至極。
“印度制造”口號喊得響,現實卻是舉步維艱。
印度費盡心思打造制造業,結果錢沒賺著,經濟還掉進了坑里,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與此同時,印度盧比對美元持續貶值,進口成本越來越高,直接推高了制造業的原材料價格,企業的生產成本也跟著暴漲,日子愈發難熬。
這種惡性循環讓印度本土企業叫苦不迭。
就拿印度最大的鋼鐵制造商來說吧,他們公開抱怨政府補貼遲遲不到位,結果市場上中國進口的鋼材價格更低,本土產品完全沒競爭力,賣不出去,虧得慘兮兮。
莫迪政府折騰了半天,最終不得不面對現實。
光靠補貼和關稅壁壘,是造不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制造業發展可不是靠一廂情愿就能成的。
印度重新思考對華政策
除了國內經濟一團糟,印度在國際上也被各種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溫柔一刀”。
美國一邊拉著印度對抗中國,一邊又狠狠掐住印度的經濟命脈,讓莫迪政府越來越難受。
先看看美國的關稅政策,簡直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特朗普政府宣布,從2025年4月開始,對印度的鋼鐵、鋁等關鍵出口商品加征對等關稅,狠狠給印度制造業和外貿來了一記悶棍。
印度本想著借助出口來緩解經濟困境,結果美國這一下直接把門給堵死了,印度企業家們叫苦連天。
更諷刺的是,印度前腳才高價買了一堆F-35戰斗機、無人機等美制武器,想著用大單換點“特殊待遇”,結果美國連個關稅豁免都不肯給,反而還變本加厲地施壓,甚至威脅要制裁印度。
印度這下算是徹底看明白了:美國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更離譜的是,美國還不斷逼迫印度在地緣政治上選邊站隊,要求印度積極加入QUAD(日美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等各種“遏華俱樂部”。
另外,還施壓印度放棄伊朗的油氣合作,拖延恰巴哈爾港的建設。
這對印度來說簡直是割自己的肉,恰巴哈爾港是印度通往中亞的戰略通道,美國一句話就要印度停擺,這讓印度的“戰略自主”成了個笑話。
面對這種局面,印度國內也炸開了鍋,不少學者警告說,如果印度繼續這么被美國牽著鼻子走,遲早會淪為“亞洲版烏克蘭”,變成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印度現在不得不重新思考對華政策,畢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光靠站隊是行不通的,真正能帶來實惠的,還是市場和合作。
技術轉移這事兒,美國企業從來都是小心翼翼。
把生產線搬到印度,圖的就是低成本勞動力,根本沒打算真心教印度核心技術。
結果就是,印度辛辛苦苦做代工,卻始終造不出自己的高端產品。
看看中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球專利占比高達60%,而印度呢?連1%都不到。
印度的轉向
在內外交困的重壓下,印度終于扛不住了,開始調整策略,放下那點兒“面子”,朝著更務實的方向走去。
而它重新打量的合作對象,正是之前處處設限、想方設法要“擺脫”的中國。
最近,印度派出了一個外交高級代表團專程訪華,與中方高層官員面對面交流,談的不只是邊境問題,還涉及兩國未來的合作大方向。
從近期中印兩國官員頻頻互動的節奏來看,雙邊關系似乎正在慢慢回暖,朝著恢復正常化的方向推進。
圖片來源于網絡
印度政府內部也開始釋放友好信號,有消息人士透露,莫迪政府“打算放寬對華貿易和投資限制”。
想必印度已經意識到,光靠自己折騰是行不通的,必須向中國取經,彌補自身產業鏈的短板。
不過,這一系列變化究竟是真的回心轉意,還是只是短期權宜之計?
印度內部的對華態度談不上統一步調,比如,印度外長蘇杰生就一貫以強硬著稱,動不動就拋出“以實力對話”的論調,要求中國在邊境問題上“單方面讓步”。
這樣的強硬表態,不僅在國內媒體上被包裝成“愛國斗士”的形象,還不斷給政府內部的對華政策調整制造麻煩。
莫迪政府一邊想務實合作,一邊又要安撫國內的鷹派勢力,進退維谷。
更讓人頭疼的是,印度這些年對中資企業的打壓可不是一天兩天了。
說封殺就封殺,連招呼都不打,一夜之間下架200多款中國手機應用、毫無預警地凍結小米公司48億元資產,完全不給企業喘息的機會。
即使現在開始松綁政策,誰又能保證未來不會翻臉不認賬?
畢竟,印度的政策變臉速度,誰見了都得捏把汗。
除了針對中國企業,印度整體的營商環境也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今年以來,德國大眾、韓國三星等國際巨頭都被印度稅務部門盯上,紛紛收到“補繳稅款”的通知,像是被釣上來的魚,一旦賺到錢,就被狠狠割一刀。
如此“薅羊毛”式的管理方式,自然讓外資企業望而卻步,更別提讓中國企業放心投資了。
更麻煩的是印度政策的左右搖擺,一邊急著從中國引進新能源設備和技術,生怕掉隊,一邊又緊跟美國步伐,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設限,玩“兩面下注”的小算盤。
這種立場不堅定的態度,讓雙方的合作難以深入。
再加上印度根深蒂固的地方保護主義,許多外國企業往往在投資初期被當成“財神爺”,等到技術學得差不多了,就被“卸磨殺驢”,政策層層加碼,想方設法趕走。
這種高度不確定的商業環境,恐怕才是阻礙中印經濟合作的最大障礙。
要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印度不僅需要更大的誠意,還得下定決心解決營商環境糟糕、內部分歧嚴重等根本性問題。
否則,無論表面上喊得多響亮,最終都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參考信源
環球時報,2025-03-27,《10億噸煤炭產量,“印度的驕傲時刻”?》
觀察者網,2025-03-25,《“印度打算放寬對華貿易和投資限制,向美國發出信號以對沖關稅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