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簽字只剩最后5天,李嘉誠卻仍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港口出售的交易,似乎已經下定決心要“站隊美國”。
盡管港媒持續關注,兩任香港特首和港澳辦也相繼發聲,但李嘉誠依舊不為所動,一意孤行。
根據彭博社的最新消息,這筆交易預計將在4月2日最終敲定。
眼看時間所剩無幾,中方也沒有坐視不理,外交部終于打破沉默,亮明態度,并迅速采取行動。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中方已做好兩手準備,以防止事態朝著不利方向發展
究竟會發生什么變局?接下來的幾天或許將迎來關鍵時刻。
李嘉誠的巴拿馬港口交易:一樁麻煩生意
李嘉誠,這位叱咤香港商界幾十年的大佬,最近又一次站上了風口浪尖。
這次的風波源自他正在推進的一筆巴拿馬港口交易,買家是美國的貝萊德集團。
乍一看,這似乎只是一樁普通的商業買賣,但放在當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這筆交易的分量立馬變得不一樣了,各方關注,爭議四起。
4月2日,這個交易截止時間一分一秒地逼近。
如果交易告吹,那可不是小事,違約金將是一筆驚人的數目,對李嘉誠的商業版圖甚至個人聲譽,都是不小的沖擊。
而更讓局勢復雜的是,這筆交易早已被大陸和香港特區政府盯上了。
商務部研究院副所長白明更是公開發聲,拋出一連串犀利問題。
既然是正常的商業買賣,為什么不公開全球招標,讓最高出價者得標?
為何非要急匆匆地與貝萊德敲定交易?這中間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考量?
這些質疑讓李嘉誠的壓力陡增,交易的不確定性也在持續升溫。
李嘉誠現在的處境,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眼看著4月2日的交易截止日期越來越近,他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更微妙的是,這筆交易的背景還帶著幾分“政治味道”。
特朗普之前就公開放話:“美國正在奪回巴拿馬運河。”如今李嘉誠打算把巴拿馬港口賣給美國的貝萊德集團,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這是否意味著他站隊美國?如果臨陣反悔,不但要賠巨額違約金,還可能直接得罪特朗普。
可如果繼續推進,又如何向中國政府交代?如何平息國內的質疑?
要看懂李嘉誠的選擇,就得回顧他的發家史。
如今已經96歲的他,15歲便開始闖蕩江湖,在香港復雜的商業環境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賺錢至上”的本事。
他曾直言,自己創業初期只想著賺錢,不太在乎手段,這樣的思維模式深深影響了他此后的商業決策。
他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政治風險在他眼里往往只是“生意成本”之一。
更重要的是,李嘉誠的財富核心早已不依賴實業,而是高度金融化。
與國家經濟命脈關系不大,這意味著,當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很可能會優先考慮后者。
從他近年來不斷拋售中國資產、將資本轉移至歐洲、加拿大等地來看,他的商業策略已經越來越國際化,甚至可以說是“去中國化”。
時代變了,李嘉誠的算盤還能打響嗎?
時代變了,李嘉誠卻似乎還停留在過去的游戲規則里。
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被動接受國際秩序的小角色,而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經濟實力不斷攀升,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緊密的貿易往來。
中美博弈的格局也早已變天,中國不再是單方面承受壓力,而是主動出擊,捍衛自身利益。
反觀美國,日子可沒那么好過。
俄烏沖突讓華盛頓的國際信譽受損,而國內的政治斗爭、經濟衰退、社會動蕩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種背景下,李嘉誠的這筆巴拿馬港口交易已經不僅僅是商業買賣,而是帶上了更深的政治色彩,甚至涉及到地緣戰略博弈。
中國政府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外交部的發言人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話里話外已經釋放了強烈信號:具體情況要問相關部門,但中國堅決反對經濟脅迫和霸權行徑。
這番話既是說給李嘉誠聽的,也是對全球表態,中國不會任人拿捏,國家利益不容侵犯。
與此同時,中方也開始了實質性的行動。
首先,相關部門對這筆交易進行了嚴格審查,重點關注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以及是否違反反壟斷法。
這可不是走過場,而是一次實打實的法律和合規檢驗。
還有就是一些國企也被要求與李嘉誠的商業版圖“保持距離”,暫停新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方正式介入,港口的戰略屬性就會被進一步放大,讓這筆交易變得更難推進。
如今的國際棋局已經換了玩法,而李嘉誠能不能在這盤大棋里全身而退,還得看他的下一步怎么走。
黑石入局,李嘉誠的港口要易主?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突然現身中國,還在釣魚臺國賓館和中方高層見了面。
這一舉動耐人尋味,畢竟,黑石和貝萊德關系匪淺,而貝萊德正是李嘉誠這筆巴拿馬港口交易的買家。
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
這場高層會晤,讓外界猜測中美可能正在私下溝通這筆交易的最終走向。
如果雙方直接談妥,那李嘉誠恐怕連最后的討價還價機會都沒有,甚至可能被徹底“踢出局”。
眼看局勢越來越不對勁,李嘉誠終于坐不住了,選擇與香港特區政府會面,想要尋找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而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可能早就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回頭看看,這場風波的種子,或許在他決定不公開招標、直接把港口賣給美國財團的那一刻,就已經悄悄埋下。
其實,早在事情鬧大之前,香港特首李家超就已經放出話來,強調任何交易都必須符合法律法規,港府會依法依規處理。
這番話既是提醒李嘉誠,也是給香港社會一個交代,誰都別想著繞過規則玩暗箱操作。
可惜李嘉誠當時似乎沒放在心上,現在想找港府“幫忙”,希望能找到一個“妥善的方案”,但這遲來的醒悟到底還有沒有用,就真不好說了。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中方對李嘉誠并沒有擺出強硬姿態。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回應這筆交易時,態度還算謹慎,表示具體情況需要詢問相關部門
這說明,中方一開始還是傾向于通過溝通和協商來解決問題,愿意給李嘉誠留點余地。
但李嘉誠似乎并沒有領會這個信號,依舊一意孤行,推進和貝萊德的交易。
這一決定,讓他錯失了最好的調整時機,也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
更值得深思的是,貝萊德在這次交易中扮演的角色。
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貝萊德的投資方向一直備受關注。
問題是,他們為什么如此執著于收購這些港口?純粹是看中商業利益,還是背后還藏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突然訪華這一舉動,讓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黑石和貝萊德的關系非同一般,黑石集團曾經是貝萊德的母公司,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方選擇在這個時候會見蘇世民,顯然不是簡單的商業談判。
李嘉誠的港口交易風波,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如今做生意,早已不是只盯著利潤那么簡單,還得考慮國家利益、社會責任,甚至國際博弈的風向。
這筆交易最終會走向何方,李嘉誠還能不能全身而退?一切懸而未決,結局如何,拭目以待!
參考信源
證券時報,2025-03-19,《李嘉誠,刷屏!外交部回應!》
觀察者網
澎湃新聞
國際船舶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