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圖,超過90%以上的網友,都會將其認作“中華鱉”,其實它是“佛羅里達鱉”,看名字就知道是外來物種。
現階段,佛羅里達鱉已出現在我國16個省份的自然流域中,例如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廣西等,分布數量以黃河一帶最多,不少釣友都曾捕捉到過這玩意。
我們都知道,外來物種一旦在野外大規模繁殖,就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泛濫成災后想要修復生態平衡,投入的費用簡直令人心疼。
為什么佛羅里達鱉會進入中國?
這事就必須提到中國的“鱉文化”,“鱉”和“龜”都有著“長壽”、“吉祥”的寓意,只不過因鱉肉質鮮美,它們被歸于“食用”,而龜則是好生奉養,鱉看到龜,別提有多難受……
在我們江蘇,每逢紅白喜事,又或者其他節日宴席,必須要有一道“鱉菜”,俗稱“甲魚肉”,吃起來鮮嫩肥美,往往一端上桌就被搶光,手速慢的只能蘸點湯汁。
除了江蘇,全國也有大量省份吃鱉肉(甲魚肉),例如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等。
這就導致中國人每年對鱉肉的需求量特別高,以2023年為例,鱉肉需求量高達39.2萬噸。
既然大家都這么喜歡吃甲魚肉,那就大規模養殖唄,問題就出在咱們本土的中華鱉身上。
中華鱉生長速度慢,需要精飼料喂養,喂得差了還不吃,如果頻繁投喂45%~55%蛋白質含量的精飼料,成本又非常高。
況且中華鱉的抗病能力又差,就算養殖戶愿意“伺候”,沒準最后一場大病,讓養殖戶虧得血本無歸。
總結一下就是,中華鱉個體小,長得慢,出肉率低,飼養成本高,抗病性差,導致價格不斷上漲,大多數消費者望而卻步。
養殖戶就在思考,有沒有什么“平替鱉”?在全球范圍內研究了一圈,結果還真找到了,那就是原產地在美國的佛羅里達鱉。
同樣恒溫養殖條件下,佛羅里達鱉的生長速度是中華鱉的3~4倍,它不僅不挑食,就連剩菜都愿意吃,還能從容應對突然升溫或降溫,只要水溫在3~45℃就沒問題。
也就是說,佛羅里達鱉吃的少,不挑食,生長速度快,出肉率高,抗病性強,非常適合大規模養殖,輕松滿足中國市場對鱉肉的需求。
佛羅里達鱉在中國多省份出現,會不會泛濫成災?
西班牙曾因引入佛羅里達鱉后,差點導致當地鱉類滅絕,為啥?
因為這家伙太能“造”了。
佛羅里達鱉主要以魚蝦、螺類、水生昆蟲及植物為食,跟中華鱉、中華草龜的食譜高度重疊,而一片水域內的食物總量有限,佛羅里達鱉吃得多,就意味著其他鱉、龜吃的少。
更離譜的是,佛羅里達鱉單次產卵20~40枚,繁殖能力遠超中華鱉,并且產卵場地和中華鱉高度重疊,這說明,但凡幾只佛羅里達鱉進入野外,不需要多久,它們就能形成一支強大的“外來部隊”,搶奪霸占水域資源。
除此之外,大量佛羅里達鱉在水域狂吃,就連水生植物都不放過,它們很容易打破生態鏈平衡,并且大量鱉類排泄物會加速水體富氧化,很快就會滋生大量有害藻類。
西班牙曾經投入數億歐元,用來治理泛濫的佛羅里達鱉,但效果一般,那么中國呢?
要搞懂這個問題,就需要明白,為什么中國自然水域會出現佛羅里達鱉?
在古籍《淮南子》中,鱉被視為“祥瑞吉兆”的象征,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于是咋辦?
一大群人開始“放生”,由于中華鱉生長速度慢,他們覺得,老鱉長這么大不容易,不應該被吃掉,于是花大價錢從商販手中買來,接著放回野外。
真相是,絕大多數都屬于佛羅里達鱉,由于二者外觀極其相似,沒有一點經驗的人還真無法分辨。
上文說過,佛羅里達鱉生長速度快,每年能長1.5~2.5公斤,大量商販拿著35斤以上的佛羅里達鱉,騙這些人說是活了幾十年的中華鱉,結果一騙就是幾萬元。
所以很明顯,野外出現的佛羅里達鱉,絕大多數來自于“放生”。
民間放生“東西”簡直就是五花八門,例如放生蟑螂、蛇、福壽螺、鱷雀鱔,甚至還有放生礦泉水的……
野外的佛羅里達鱉,由于缺乏短吻鱷這類天敵,它們開始在中國水域肆意繁殖。
那么佛羅里達鱉,到底會不會在中國泛濫成災呢?
我認為是“不會的”,因為咱們喜歡吃甲魚肉,小龍蝦在一旁瑟瑟發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