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電影的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這部電影講到,一個印度的男孩,由于高考失利,竟然從高樓一躍而下。
所幸,雖然全身多處骨折,但還是保住了一條命。
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父母逼孩子逼得太緊了?
恰恰相反,這個印度男孩的父母都非常開明,從來都沒有過多干涉孩子的學習。
那究竟是為什么,這個孩子竟然選擇高考后跳樓呢?
被期待,是一種微妙的暴力
在《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中,印度男孩的父母都畢業于最好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
父母自然而然地認為,我們考進去都沒有問題,兒子也一定能考上。
但只有這個印度男孩知道,自己并沒有考上印度理工大學的把握。
在刻苦學習之后,結果果然還是失敗。
印度男孩難以接受,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就選擇了從陽臺跳下。
或許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別人的期待過高時,就會令我們產生巨大的壓力。
我們擔心自己無法實現他人的期待,會遭受到失望與批評。
在心理學中,這被稱之為“期望恐懼”。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期待,就變成了孩子生命中的難以承受之重。
正如《無聲告別》中所寫道,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自我接納:無法坦然面對失敗
實際上,高考失利跳樓并不是只發生在電影中,幾乎每年都會發生這樣的事。
2013年,大連19歲男孩高考復讀失敗,跳樓自殺。
2014年,合肥某考生查到高考成績之后,選擇跳樓自殺。
這是孩子自殺的原因,便是無法坦然地面對失敗。
但這并不意味著是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恰恰相反,是由于父母、老師以及整個教育的高壓氛圍共同導致了孩子的悲劇。
每個中國孩子從小到大被灌輸的理念就是: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被擠下去的就是失敗者。這就導致,孩子不敢輸。
一想到輸,孩子滿腦子想的都是周圍人的失望、鄙夷、看不起。
更準確地來說,不是孩子害怕失敗,而是孩子害怕面對失敗之后的外界的否定與批評。
對于孩子來說,與其面對這些,還不如一死了之。
為了避免孩子想不開走上絕路,父母的引導孩子“自我接納”尤為重要。
“自我接納”指的是個體完全地認識自我,并且對自我持主動認可和樂意接受的態度。
當一個完全地接納自我時,才會有改變的力量,從而變成更好的自己。
在《最初的夢想》這部影片中,父親救回了毫無求生欲望的兒子。
他用自己曾經的糟糕經歷,告訴兒子失敗并不可怕。對于普通人來說,并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而是這條路行不通,所以我打算換一條路。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如果這件事沒有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那我就換一件事做。
而不是這件事我做不好,就證明我是個失敗者,我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在人生中,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重要的是,“勝負不可知,但我輸得起”。
總而言之,相比起讓“輸贏”的觀念扭曲孩子的內心,不如讓孩子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這才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