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現在全世界都在流行這樣一句話,21世紀是中國世紀,您是怎么看的?”
“我現在什么都不缺,就缺一個東西,一個強大的祖國,如果公益事業不能成功的話,中國只能成為一個一般的國家,21世紀不能夠是你們的。”朱傳榘是這樣回答記者的。
朱傳榘
1978年10月8日,在歷經三天的長途跋涉后,59歲的朱傳榘終于回到了闊別38年的祖國。
朱傳榘,這位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賦予大腦的科學家,盡管被美國政府刻意隱去,但還是在35年后收獲了遲來的榮譽。
然而當他頂著“ENIAC核心研發者”的頭銜回國時,卻并沒有致力于我國的計算機科學事業,而是一心撲在公益事業上,這也為他帶來了一些非議。
不過,朱傳榘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報效祖國,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做著貢獻,特別是他在回國后結合自身經歷所說的一席話,更是引人深思。
朱傳榘
赴美留學,參與研發第一臺計算機
朱傳榘生在1919年的天津,此時國內雖然結束了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但動亂并沒有結束,軍閥彼此之間互相爭斗,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特別是在抗戰全面爆發后更是如此。
朱傳榘的父親朱曜是中國革命同盟會的成員,曾擔任過津浦鐵路局局長等職務,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立志要將子女培養成報效國家的人才。
因此,在朱傳榘20歲時,他便被父親送到了美國留學。臨行前,父親拍著他的肩膀說:無論你在哪里,不要忘了你的根在中國!
朱傳榘
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朱傳榘的心里,因此在后來,朱傳榘即使已經在美國定居,但還是經常回國活動,為祖國的建設增磚添瓦。
抵達美國后,朱傳榘考入了明尼蘇達大學深造,主修專業為電氣工程。大學期間,朱傳榘成績斐然,僅用不到三年的時間便修完了全部的課程并順利獲得學士學位。
原本,朱傳榘打算畢業后回國投身建設祖國的行列中,但此時國內依舊在抗戰,學術研究環境和條件十分惡劣,朱傳榘不得不擱置了回國的計劃。
為此,朱傳榘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誕生的地方。
1945年,經過三年的潛心深造,朱傳榘順利獲得了電氣工程碩士學位,而且被評為優秀畢業生,也因此被選入到了計算機的研發團隊中,這一年的朱傳榘才剛剛26歲。
進入研發團隊后,朱傳榘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恰巧此時研發遇到了一個關鍵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讓計算機擁有真正的“大腦”。
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不少科學家研制出了計算機,但這些成果都無法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因為它們只能處理和計算特定的問題和數據。
換句話來說,這些所謂的計算機沒有邏輯思維,也不具有“通用”數據處理的能力,這就相當于人類沒有大腦,只能按照固定的指令行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給計算機裝上大腦,讓它具備通用性和邏輯思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
朱傳榘在鉆研了數個不眠之夜后,成功地將二進制和電子線路結合在一起,設計出了一種邏輯結構。
之后,朱傳榘和同事反復測試,在完善了邏輯結構后,以此為基礎又設計了幾套計算機邏輯結構,在經過嚴苛的測試和改進后,這些邏輯結構都被成功運用到了這臺計算機上。
所以,朱傳榘對于計算機研制的貢獻是具有突破性的,同時也是核心中的核心,如果沒有朱傳榘設計出的“大腦”,那么這臺計算機即使完成也只會和此前的那些成果如出一轍,根本不可能具有今天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在朱傳榘解決了“大腦”的問題后,這臺計算機的研發也得以順利推進,最終在1946年2月14日這天,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ENIAC”宣布問世。
ENIAC一經問世,立刻引發了科學界震動,無數學者都發表論文,大談一臺擁有“大腦”的計算機會給人類帶來的變化,而事實也是如此。
之后的幾年時間里,ENIAC被運用到了許多重要的科學項目中,就比如美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可以說具有“大腦”的計算機的出現,使得人類社會和科學得以突飛猛進,而這背后都離不開朱傳榘的貢獻。
然而,美國政府在對外公布ENIAC的研發者時,卻故意地將朱傳榘的名字從名單中除去,將全部的功勞都安在了以馮·諾依曼為首的五名科學家的身上。
美國之所以這么做,表面看上去是為了將科研成果牢牢地占據在自己的手中,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朱傳榘華人身份的歧視,故意地排擠和孤立華人科學家。
在美國政府的小動作下,朱傳榘的名字和貢獻被徹底隱藏,以至于外界都以為是馮·諾依曼為首的五名科學家研制出了ENIAC,而對朱傳榘的名字絲毫沒有聽聞。
直到ENIAC問世35年之后的1981年,此時中美兩國已經建交且朱傳榘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美國政府這才公開承認了朱傳榘在ENIAC研發中的核心地位和突破性貢獻,隨即稱他為“計算機先驅”并為他頒發了相應的獎項,而這一年,朱傳榘已經62歲了。
參與ENIAC的研發之后,朱傳榘又先后參與了多個科學項目的研發,均作出了不俗的貢獻,后來他在美國結婚成家,但始終沒有忘記當初父親的囑咐。
晚年回國,留給國人一席話
1978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之后,59歲的朱傳榘終于能夠實現回國的夙愿了。
這年10月8日,在經歷了近三天的轉機后,朱傳榘和妻子榮智珍回到了闊別38年的祖國。
此時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當年朱傳榘離開時還處于抗戰階段,而再度回到這里時,這片土地上已經刮起了改革開放的東風。
朱傳榘回到老家看了看,之后又游覽了多地,看著眼前翻天覆地的變化,朱傳榘的思緒卻很是嚴肅,他說:
在我離開祖國的38年間,我參與了計算機的研發,親身經歷了一次工業革命,而我為我的祖國都做了什么?什么也沒有。
朱傳榘繼續說:
在這38年里,有多少老百姓流離失所,忍受著無比的艱辛,中國人民又經歷了何等的苦難,而我卻在美國過著安逸的生活,我知道,現在是我報答祖國的時候了。
這一席話引人深思,朱傳榘沒能在祖國最為艱難的時候奉獻自己,如今終于有了可以報效祖國的機會,他大方地承認自己過去的不該,這份坦誠和率真在人才流失嚴重的當下社會,正是無比欠缺的高貴品質。
此后,朱傳榘開始投身于內地的建設中,而1980年受到鄧小平的親切接見并暢談許久后,更是讓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未來,此后幾乎將所有的智慧都獻給了祖國。
直面非議,以公益報效祖國
回國后,朱傳榘立刻做了三件事,分別是鼓勵大學生學習英語;在上海交大設立商業管理學院;設立“朱傳榘精神文明獎”。
用朱傳榘自己的話來說,他做這三件事的目的,是為了復興中國。
在朱傳榘的堅持下,上海交大學子的英文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朱傳榘的這句回應也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不過,身為計算機科學家,朱傳榘回國并沒有扎根于國內的計算機科學,反而在其他方面活動。
在一次出席活動時,朱傳榘被問到: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您為什么要執著于公益事業,而不是扎根于國內的計算機科學領域?
朱傳榘這樣回答:我認為公益乃富民強國的根本,計算機科學雖然是當下最為前沿的科學領域,但它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唯有公益才能影響到每一個人,這樣國家才能強大。
盡管朱傳榘做出了回應,但依有人認為:朱傳榘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回國后為我們的計算機科學貢獻了什么?什么也沒有。
畢竟有著錢學森等歸國科學家的珠玉在前,人們都希望朱傳榘能夠為我國的計算機科學注入一股強大的動力,可就朱傳榘的行動來看,顯然讓他們失望。
誠然,朱傳榘在回國之后,確實沒有扎根于計算機科學領域,但是就像他所說的,他的目標是復興中國,這一點僅靠計算機科學是無法實現的,而朱傳榘認為公益是強國之根本,這才將所有的心血和資源都投入到了公益之中。
退一步來講,朱傳榘在公益事業方面的貢獻難道就不是貢獻嗎?他將在美國的人脈資源、物質資源投入到為祖國增磚添瓦中,建立商學院、設立獎學金等,這些就不是貢獻嗎?那些質疑的人,在思維上有著強烈的局限性。
所以,朱傳榘致力于公益事業也是他太想為祖國效力,想為每一個中國人民奉獻自己。
而公益事業,就是他奉獻自己的工具,哪怕是到了耄耋之年,朱傳榘熱衷于公益的心仍然沒有停止跳動。
2004年,85歲的朱傳榘飛抵北京參加公益活動。會議期間有人向朱傳榘提出了一個問題:您已經85歲高齡了,為什么還要親自從美國飛抵北京宣傳公益?
對此,朱傳榘回答道:我現在什么都有了,但唯獨缺的就是一個強大的祖國,我現在已經85歲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成為21世紀的強國之一,我死不瞑目。
正如朱傳榘所說的那樣,公益乃強國之根本。
一個強大的祖國,是朱傳榘畢生的追求,回顧我國近二十年的發展旅程,不難發現中國能夠有如此高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公益事業的發展,比如國家大力發展基建設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等,這些不都是國家層面上的公益事業?
2011年6月6日,92歲的朱傳榘在美國的家中安然辭世,走完了轟轟烈烈的一生,哪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傳榘都在向身邊人囑咐著國內的公益事業。
朱傳榘的前半生,雖未能為祖國奉獻自己,卻在人生最后的三十余年里,將自己全部的光與熱,都無私奉獻給了祖國,對比當下的社會,朱傳榘能夠審視自我的坦誠,以及為國貢獻自己的務實,正是我們所欠缺和急需發揚光大的高貴品質。
參考資料:
《朱傳榘:從計算機先驅到公益“傳教士”》作者:公益時報 2004年第1110期: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朱傳榘老先生與我校朱傳榘校園精神文明獎獲獎者一席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